心智圖資源庫 《被討厭的勇氣》
被討厭的勇氣,讀書精華及總結。 《被討厭的勇氣》開始講方法,我們該如何操作,去處理人際關係?這裡指出我們要割捨課題,並專注於自己的課題。世界的中心在哪裡,認真的人活在當下。
編輯於2022-05-04 22:58:56This is a mind map about bacteria, and its main contents include: overview, morphology, types, structure, reproduction, distribution, application, and expansion. The summary is comprehensive and meticulous, suitable as review materials.
This is a mind map about plant asexual reproduction, and its main contents include: concept, spore reproduction, vegetative reproduction, tissue culture, and buds. The summary is comprehensive and meticulous, suitable as review materials.
This is a mind map about the reproductive development of animals, and its main contents include: insects, frogs, birds, sexual reproduction, and asexual reproduction. The summary is comprehensive and meticulous, suitable as review materials.
This is a mind map about bacteria, and its main contents include: overview, morphology, types, structure, reproduction, distribution, application, and expansion. The summary is comprehensive and meticulous, suitable as review materials.
This is a mind map about plant asexual reproduction, and its main contents include: concept, spore reproduction, vegetative reproduction, tissue culture, and buds. The summary is comprehensive and meticulous, suitable as review materials.
This is a mind map about the reproductive development of animals, and its main contents include: insects, frogs, birds, sexual reproduction, and asexual reproduction. The summary is comprehensive and meticulous, suitable as review materials.
《被討厭的勇氣》
一、我們的不幸是誰的錯
不為人知的第三巨頭
引出了與佛洛伊德,榮格並列的第三心理學巨人——阿德勒
為什麼人是可以改變的
我們不能只聚焦過去的原因,而是更該掌握我們所能控制的現在。 阿德勒心理學:應該追究的不是過去的“原因”,而是現在的“目的”。
心裡創傷並不存在
無論我們有任何經歷,它本身並沒有任何意義。我們不要因為經歷所產生的衝擊 (心理創傷)而痛苦,而要由經驗中得出能夠達成目的的東西。也就是說,經歷 本身不重要,重要的是我們如何看待經驗。
人,會捏造憤怒的情緒
我們的憤怒情緒,其實也是為了達成某種目的而產生的。儘管它可能是無意識的。
不受過去支配的生活
阿德勒的目的論,是一種顛覆因果定律的想法。他主張:人並非受制於過去的原因而行動,而是朝向自己決定好的目的而行動。
蘇格拉底與阿德勒
對比蘇格拉底的理念傳達方式,都是透過對話讓他人自己明白、知道。而非直接告知他人答案是什麼。
你」甘於現狀「嗎
重要的不是你經歷了什麼,而是你如何運用它。我們之所以想變成某種人,是因為我們只在意「經歷什麼」。事實上,我們真正應該關心的是“如何運用”
你的不幸,是自己「選」的
我們無法決定自己的出身,但當懂事之後,可以決定自己的想法。
人,常常決定“不要改變”
我們的生活形態,可以改變。我們無法決定自己的出身,自己的外表等等,但是過去無法改變,將來該怎麼辦,這就是我們的責任了。是要繼續堅持原來的生活形態,還是重新選一個新的,全都在我們的一念之間。 阿德勒心理學是勇氣的心理學。你之所以不幸,不是過去或環境造成的,更不是能力不足,只是「勇氣」不夠而已。換句話說,就是缺乏「變得幸福的勇氣」。
你的人生決定於“當下”
無論之前的人生發生過什麼事,那對你將來要怎麼過日子一點影響也沒有。決定你人生的,是活在「當下」的自己。
這一部分主要引出了阿德勒心理學,不同於傳統的決定論,而是介紹了一個新的目的論。重點在於過去的事情是無法改變的,並且重點在於我們如何看待這些事情。也指出,只有我們當下的自己,可以決定我們的人生。
二、一切煩惱都來自人際關係
為什麼討厭自己?
因為過度害怕被別人討厭,在人際關係中受傷,導致我們自己不喜歡自己,討厭自己。
所有的煩惱都是“人際關係的煩惱”
會感到孤單寂寞,並不是因為只有自己一個人的緣故。當你自己感覺到那些原本圍繞在你身邊的社會,團體還有替他人,竟然將你排除在外時,那才是真正的孤獨。我們就算要感受孤獨,也要有其他人的存在。
自卑感,是一種主觀的認定
讓我們痛苦的種種自卑感,這都不是客觀存在的,這是我們主觀的感受。也就是說,我們雖無法改變客觀世界,但我們可以隨意更改主觀的解釋。
當成籍口的自卑情結
自卑情結不同於自卑感。為了消除自己的自卑感更加努力向前,不滿足於現狀,即使只要一步也要踏出去,讓自己變得幸福等等。這樣的自卑感是不會有問題的。 自卑情結,是指開始把自卑感當成某種籍口使用的狀態。例如在日常生活中,大聲宣揚「因為A,所以達不到B」這種論點的,就已經不算是自卑感,而是自卑情結了。
自傲的人,同時也感到自卑
像是炫耀自己的功勞、執著於過去的光環、老是再說當年勇...這些都是優越情結。阿德勒指出:如果有人自吹自擂,不過是因為他感到自卑罷了。
人生並不是與他人的競賽
自卑感並不是和別人比較而產生的,是跟「理想中的自己」比較後的結果。我們作為一個人,人人平等,我們走在一個沒有縱橫的平面空間。不是為了要和誰競爭,比現在的自己更往前一步,才是人生的價值。
“會在意你長相的只有你自己”
一旦意識到競爭或勝負,必定會產生自卑感。因為只拿自己和別人比較,只想著贏了那個、輸了這個之類的,自卑情結或優越情結都是在這條延長線上。我們不知不覺就會將我們以外的人視為敵人,
由權力鬥爭到復仇
我們要仔細思考,人心理暗藏的真正「目的」是什麼。也盡量不要讓關係發展到復仇階段。
認錯不等於“承認失敗”
一旦人際關係中確信“我是對的”,那瞬間我們就已經一腳踏入了權力鬥爭。而我們追求卓越,並不是透過跟他人的競爭來實現的。
如何面對“人生任務”
行動面目標: 1 獨立,2 能與社會和諧生活 心裡目標: 1 我是有能力的,2 人都是我的夥伴
人生任務:1,工作任務;2,交友任務;3,愛的任務
紅線與頑強的鎖鏈
人只有在感覺「只要和這個人在一起,就可以自由盡情的展現自我」的時候,才能是真正感受到愛。沒有自卑感,也不必誇耀自己的優越性,可以處於平穩,極為自然的狀態。這就是真愛。
不要漠視“人生的謊言”
決定我們人生態度的,不是別人,而是自己。
從擁有的心理學到使用的心理學
以目的論的角度來說,自己的人生,自己的生活形態,是我們自己選的。 而我們擁有這樣的力量。
指出我們過度擔心自己,才會讓我們的人際關係出現問題。我們要在人際關係當中修正自我,並且在這裡可以讓我們擁有勇氣,去過自己的人生。
三、割捨別人的課題
否定“認同的需求”
人際關係的煩惱可以說幾乎都集中在“認同的需求”,我們生活在一個不斷需要別人認同的環境中。在阿德勒心理學中,否定向他人尋求認同這件事。
不要為了滿足「那個人」的期望而活
我們並不是為了滿足他人的期望而活。 「倘若你不是為自己的人生而活,究竟誰要為你的人生而活?」因為太想獲得認同,結果就依照他人「希望你是如此」的期望,拋棄真正的自我,過著別人的人生。 想要獲得別人的認同的時候,大多數人都是以「滿足他人的期望」為手段。可是一旦我們把工作的目的變成「滿足他人的期望」時,這份工作做起來應該會很辛苦吧。因為你常常要在意別人的目光,害怕別人的評論、刻意壓抑「自我」的本性。
什麼是“課題的分離”
簡單來說就是我們可以提供給他人幫助,但不能幫別人做建議。就像有一句諺語所說「我們可以將馬牽到水邊,卻不能強迫他喝水」。要知道,只有自己可以改變自己。
割捨別人的課題
舉個例子,所謂的“相信”,其實也是一種課題分離的行為。相信別人,這是你的課題,可是別人對你的期望或信任怎麼反應,卻是別人的課題。如果不把我這個分際、劃清界限,還要一意孤行地將自己的期望強行加註在別人身上,立刻會變成一種騷擾式的「介入」。
斬斷難題
人際關係中的「羈絆」就像錯綜複雜的繩結,需要用全新的手法來切割──課題分離。
認同的需求讓你不自由
滿足他人的期望過日子應該很輕鬆。因為你將自己的人生全部託付給別人,就像走在父母鋪好的軌道上一樣。及時當中有大大小小的各種不滿,但只要走在軌道上,就不會迷路。如果自己決定要走的路,就有可能面臨迷惘、不知所措,必須直接面對「該如何生活」這堵牆。 在意別人的目光、看別人的臉色過日子、為了實現別人的期望而活,這些或許真的可以作為路標,但確實是非常不自由的生活方式。
真正的自由是什麼?
真正的自由是不害怕被討厭的可能性,邁步向前,不去過那種如同坡道上滾落的人生,攀登眼前的上坡路。做到「課題分離」。認為「別人應該喜歡我」或是「我已經付出這麼多,如果不喜歡我就太奇怪了」等等,其實都是介入對方課題、尋求回報的想法。
人際關係的王牌由「我」掌握
只要有修復彼此關係的“決心”,不論他人有怎樣的生活形態。對我有什麼想法,以及對我這些行動會有什麼反應等等,都沒關係。就算他完全沒有打算跟我修復關係也無所謂,問題關鍵只在於我要不要下決心,這張人際關係的王牌始終是由「我」來掌握的。 當我改變的時候,變得就只有「我自己」而已。我不知道對方會因此變得如何,也不能插手幹預,這也是課題分離。要明白,想要藉著改變自己的言行來操控對方,很明顯是個錯誤的想法。
開始講方法,我們該如何操作,處理人際關係。這裡指出我們要割捨課題,重點放在自己的課題,只有自己的課題可以控制。別人的課題我們無法控制,也不應該以抱持期待的目的去做自己與別人的課題。我感覺就是跟我們常說的,要做好最壞的打算,但是要向最好的結果去努力。
四、世界的中心在哪裡
個體心理學與整體論
要締結良好的人際關係,必須保持一定的距離。太過親密的話,無法溝通,但太遠也不行。要知道的是,課題分離不是要拒人於千里之外,而是為了把人際關係中錯綜複雜的經文打開。這只是人際關係中的開始。
人際關係的終極目標在於“社會意識”
如果別人是我們的夥伴,我們在夥伴的環繞下生活,就可以從中找到自己的“歸屬”,而且也可以為夥伴,也就是共同體做出貢獻。像這樣把別人當成夥伴,並感覺到“有自己的歸屬”,就成為“社會意識”。 共同體不只是家庭、學校、公司等,還包括國家或人類全體等所有的一切。
一舉解決人際關係的煩惱
遇到煩惱時,首先要想想看,這是誰的課題?然後將課題切割分離。冷靜地劃清界限,到哪裡是自己的課題、從哪裡開始是別人的課題。接下來,不要介入別人的課題,也不要讓任何人介入你的。 這就是具體而且隱含著某種可能性,能讓人際關係上的苦惱為之一變,也是唯有阿德勒心理學才有的劃時代觀點。
為什麼只關心“我”
除了像暴君一樣蠻橫霸道、完全不考慮別人的人,還有獨來獨往,遲到或爽約也從來不當回事的人。還有一種完全只在乎「別人如何看我」的這種生活方式的人,尤其是第三種,其實也是真正的以自我為中心,只關心「我」的生活形態。
你不是世界的中心
我們要正面迎接“人生的任務”,也就是不逃避愛、工作和交友這些人際任務,自己主動向前。你我都不是世界的中心。我們必須主動戰起來,向人際關係的任務跨出那一步。不要想著「這個人會給我什麼?」而是「我可以給這個人甚麼?」這就是參與共同體。
傾聽更大的共同體之聲
首先,人際關係的入口是“課題分離”,終點是“社會意識”。社會意識是把別人當夥伴,感覺有自己安身的地方。我們也要意識到,我們同時處在多個共同體之中,不必堅守眼前的小共同體,一定還有其他的「我和你」、其他的「大家」等更大的共同體存在。
不能責罵,也不能稱讚
從課題分離如何通往社會意識呢?這裡提出了一種「橫向關係」的概念。用「雖然不同,卻是平等」的方式對待所有人,建構橫向關係的話,自卑情結就沒有立足之地了。無論是稱讚還是批評,目的都在於操控他人。
「鼓勵」的方式
阿德勒心理學認為,問題不在於能力的有無,純粹是「缺乏面對主題的勇氣」。先做到課題分離,然後接納彼此的差異、建立對等的橫向關係。 「鼓勵」就是下一個步驟。
為了讓自己感覺有價值
人只有在覺得自己有價值的時候,才會有勇氣。阿德勒認為:當一個人覺得我對共同體來說是有益的時候,就能感受到自己的價值。不是從別人那裡獲得「好的」評價,而是自己主觀認知「我對別人有貢獻」。由此我們才能實際感受自己的價值。
只要存在,就有價值
看待主題,不與人比較,對他的存在感到喜悅和感謝;不要從理想中的情況開始扣分,而是從零出發,開始加分。
人無法靈活運用“我”
如果至少可以和一個人建立橫向關係,而且是真正對等的關係,那將是生活形態的大轉變。同時以此為起點,所有人際關係都會變成橫向的。 不是要跟所有人交朋友、對待大家都想好朋友。重要的是,在意識上是對等的,而且該堅持的地方就堅持,坦坦蕩蕩不退縮。
我們要認識清楚,我們每個人都是世界的中心。這意味著,在別人那裡,你不是世界的中心。這裡指出了課題分離的下一步,就是建立橫向關係。也就是說要認識到,每個人雖然不同但是平等。建立橫向關係,那將是通往社會意識所必需的。
五、認真的人生“活在當下”
過多的自我意識,反而牽制自我
在「拿出勇氣」前的自我意識,過於對自我關心,往往牽制我們,讓我們無法拿出勇氣。
不是肯定自我,而是接納自我
所謂肯定自我:是明明做不到,卻要按時自己「我可以」」我很強「。這種想法也會連結到優越情結上,算是欺騙自己的一種生活方式。 另一方面“接納自我”是在自己無能為力的情況下,坦然接受那個“辦不到的自己”,而且盡最大努力朝目標前進,不欺騙自己。 關於我們經歷了什麼,是無法改變的,但是如何運用它,卻可以憑自己的力量去決定。既然如此,就不要聚焦在無法改變的事,只要專注在可以改變的事上。接納自我,就是這麼一回事。
信用和信任有什麼不同?
信用是有抵押的,而信任則是無條件的。決定要不要背叛的不是你,那是別人的課題。你只需要考慮自己怎麼做就行了。所謂“無條件信任”,不過是為了改善人際關係、建立橫向關係的“手段”而已。
工作的本質在於對他人的貢獻
只有當我們的存在或行動對共同體有幫助,也就是認為「我對某人是有用處的」的時候,我們才能真正感受到自己的價值。
年輕人要超越成年人
自立和我是有能力的,是關於接納自我;第二項,能與社會和諧生活及人人都是我的伙伴,是關於信任他人和貢獻他人有關。我們還年輕,越早的開始,就可以越快的有所改變。改變後的你,就能走在這個世界其他成年人的前面。
工作狂是人生的謊言
要以「行為的層級」或「存在的層級」接納自我,這正是與「變得幸福的勇氣」息息相關的問題。
由這一瞬間開始變得幸福
真正擁有貢獻幹的時候,並不需要別人的認同。因為當你實際感受到「自己對某人有用處」時,就不必刻意尋求他人的認可。會執著於認同需求的人,表示還沒有社會意識,也還沒做到接納自己、信任別人、貢獻他人這三點。
想成為「特別的存在」的人有兩條路
成為特別好,或成為特別差,他們的目的都是一樣的。為了得到他人的關注,脫離「普通」的狀態,成為「特別的存在」。
甘於平凡的勇氣
阿德勒:要有甘於平凡的勇氣。 「平凡」並非「無能」、沒有能力,而是我們沒有必要刻意誇耀自己的優越性。
人生是一連串的剎那
阿德勒認為人生是一連串的點,一連串成為「現在」的剎那。我們只能活在當下,我們的人生僅僅存在於剎那之間。
舞動的人生
人生不是以攻頂為目標,要轉變思維,要過實現式人生。這表示,我們目前正在做的動作,也是動作完成後的結果。有點像史鐵生說的:我們要將過程過的精彩,結果是我們無法控制的。過程精彩、飽滿、我們不後悔,那便是人生的成功。因為一次次的剎那,是我們自己在控制,繪出的畫,是任何東西都無法改變的。
為「此時、此刻」點上最閃亮的聚光燈吧
我們應該更認真、而且只活在「當下」。如果你覺得好像可以看得到過去,也可以預估未來的話,那就證明你沒有認真認真的活在“當下”,而是在微弱朦朧的燈光下。
人生中最大的謊言
人生中最大的謊言,就是沒有活在「當下」。沉溺於過去、不斷張望未來,讓自己所有的人生都映照在微弱的燈光下,以為自己看見了什麼。目前為止的你一直無視於“當下”,只顧著摸索那根本不存在的過去和未來。在自己人生中的每一個無可取代的剎那,編造了最大的謊言。
為無意義的人生增添「意義」吧
當我們遭遇困難的時候,更應該向前看,想想:「今後可以做些什麼?」 認真的在這一剎那跳著自己的舞,認真的生活。不看過去,也不看未來。像跳舞一樣活在每個終結的剎那中。不必與誰競爭,也不需要目的地。只要你一直跳著,就會到達某個地方。 必須有人開始去做。就算其他人不配合,也跟你沒關係。應該由你開始,完全不必考慮其他人是否提供協助。
在拿出勇氣建立橫向關係之前,我們要真正的接納自己,然後感受到自己的貢獻感。這樣會讓自己有價值,有勇氣,去做出改變。當我們去聚焦當下,認真活在每一個剎那的時候,是非常亮眼的,未來的情況我們是無法預料到的。人生,就是讓每一個剎那都過得有意義,不後悔,結果自然會在我們的舞動中到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