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智圖資源庫 被討厭的勇氣
你是否常常對繁瑣的生活感到乏味?你是否時時為複雜的人際關係感到疲憊?你是否認為人生的意義越來越模糊難見?這一切的答案盡在這本《被討厭的勇氣》中!
編輯於2021-11-28 10:02:36This is a mind map about bacteria, and its main contents include: overview, morphology, types, structure, reproduction, distribution, application, and expansion. The summary is comprehensive and meticulous, suitable as review materials.
This is a mind map about plant asexual reproduction, and its main contents include: concept, spore reproduction, vegetative reproduction, tissue culture, and buds. The summary is comprehensive and meticulous, suitable as review materials.
This is a mind map about the reproductive development of animals, and its main contents include: insects, frogs, birds, sexual reproduction, and asexual reproduction. The summary is comprehensive and meticulous, suitable as review materials.
This is a mind map about bacteria, and its main contents include: overview, morphology, types, structure, reproduction, distribution, application, and expansion. The summary is comprehensive and meticulous, suitable as review materials.
This is a mind map about plant asexual reproduction, and its main contents include: concept, spore reproduction, vegetative reproduction, tissue culture, and buds. The summary is comprehensive and meticulous, suitable as review materials.
This is a mind map about the reproductive development of animals, and its main contents include: insects, frogs, birds, sexual reproduction, and asexual reproduction. The summary is comprehensive and meticulous, suitable as review materials.
被討厭的勇氣
我們的不幸是誰的錯
不為人知的心理學三巨頭-阿德勒
阿德勒的目的論:別糾結於”原因“,要看現在的”目的
心裡創傷並不存在:決定我們自身的不是過去的經歷,而是我們賦予經歷的意義
我並不同意這個觀點,感覺太絕對了,說的好像受過去上傷害的人多加矯情似的,人所經歷過的磨難和苦痛怎麼可能不會在心中留下陰影與疼痛。拿童年受過虐待的人來說,孩童時期的他們只能憑藉自己有限的人生認知去面對這糟糕的一切,並在這可怕的環境中保護自己,他們怎麼可能理解的大片經歷的意義所在。
憤怒都是捏造出來的:這人說憤怒其實可放可收的一種手段。
佛洛伊德說錯了
我反而覺得阿德勒的說法太過虛無,有種不識人間疾苦的感覺
蘇格拉底和阿德勒:答案應該自己親自找出來
你想「變成別人」嗎:我們要學會悅納自己,要學習如何利用被給予的東西
你的不幸既然是自己的「選擇「的:我們需要的不是更換而是更新。
就像現在我的境地,我那麼熱愛著我的工作,作為一名老師我從來沒覺得後悔過,可今年暑假卻因為沒注意離開了我熱愛的工作崗位,到今日我依然在後悔,在難過,難過的肚子痛,卻又無可奈何,那麼我就試著更新自己的觀念吧,就當作是歷練,一年後我要是再次回到我心愛的教師崗位,我想我不會再有職業倦怠期。
人們常常下定決心不改變:不願意改變可能是因為我們缺乏面對未知的勇氣。
你的人生取決於當下:有了想法就要去做,如果活在「如果怎樣」之類的假設之中,就根本無法改變。只要做了就會有所改變。
一切煩惱都來自人際關係
為什麼討厭自己:阿德勒認為人之所以會自卑,是因為想在自卑中給自己找失敗 的、逃避的理由。
在人際關係中根本不可能不受傷,只要涉入人際關係就會或大或小地受傷
一切煩惱都是人機關係的煩惱:想要體會孤獨也需要別人的存在。只要在某個地方存在著某個人,孤獨就會襲來。
自卑感來自主觀的臆造:自我價值判斷,要學會價值的轉換,無法改變客觀事實,就學著改變主觀解釋。
說是這樣說,單做起來真的好難,我可以勸自己改變對自身某種不足的看法,但現實社會裡的輿論不會改變,就如這人155的身高,他自己可以自洽的接受,那他周圍的人呢,也能如此他恰的用包容的眼光去接受嗎?
自卑情結只是一種藉口:自卑情結不等於自卑感。自卑情結是把一切不成功歸咎於外因;自卑感卻是促使自己進步的力量。
越自負的人越自卑:優越情結。真正擁有自信,就不會自大。把自己的不幸當作保持「特別」的武器來用,那人就會永遠需要不幸。
人生不是與他人的比賽:追求優越性不是與他人競爭,而是自己不斷進步。健全的自卑感來自於與「理想中的自己」比較。
在意你長相的,只有你自己:
我覺得這句話簡直就是放屁,生活中幾乎每個人都經歷過他人的評頭論足吧。看這章和看第一節的前幾章感覺一樣,就覺得這是在放屁,瞎扯理論,根本不符合實施,假大空。
人際關係中的「權力鬥爭」與復仇:阿德勒認為如果被激怒了,那麼就中了對方的全套,讓其達到了某種目的,
我覺得阿德勒反而把人複雜化了,AB兩人因有衝突起了爭執,話趕話吵了起來,也許雙方只是單純的發洩怒氣,並不存在某一方以激怒對方來達到讓其生氣的目的。
承認錯誤,不代表你失敗了:這句華我認同,但不是因為不失敗論,而是因為錯了就是錯了,承認錯誤並不是壞事。
這章節主張,人發怒是溝通的一種形態,是為了達到某種目的,不認同,某些時候,我會生悶氣,那種無能為力的生氣並沒有以某種目的為前提,也不是為了獲得認同。
人生三大課題之一工作課題:工作課題是最低門檻的,工作關係中有著「成果」這個共同目標,其實更單純了。
浪漫的紅線和堅固的鐵鍊交友主題,愛的主題:①追求自我改變,不能等著別人或狀況有所改變,要有自己踏出第一步。 ②愛的主題要考慮關係的距離與深度。真正的愛是既沒有自卑感也不會炫耀優越性,能夠保持一種平靜而自然的狀態。
「人生謊言」教我們學會逃避:阿德勒把企圖設立種種藉口來迴避人生課題的情況叫做“人生謊言”
這一章節裡,哲人認為因為某個缺點討厭一個人的因果關係是顛倒的,他認為是因為先「討厭某個人」之後才找出了符合這個目的的缺點。我依然覺得這話是瞎說的,簡直是信口胡誅。越讀越有一種心靈雞湯的意思。
勇氣的心理學:阿德勒主張「運用心理學」起決定作用的是自己
這句話我認同。但感覺就像假大空的話,道理誰都懂,可沒有具體的實施措施,簡直就是屁話。
讓干涉你生活的人見鬼去
自由就是不再尋求認可:否定尋求他人認可。雖然很難做到,但這句話我認同,不尋求他人認可,那麼做事的時候就會少了很多的思想束縛。
要不要活在別人的期待中? :我們沒必要滿足別人的期待,這句話我懂,但依然難做到。我想大部分人都知道自己不是為了滿足別人的期待而活著,可活在現實生活中,道理是道理,做起來就不是那麼回事了。
把自己和別人的「人生課題」分開來。搞清楚是誰的「人生課題」不干涉他人的課題。我覺得這也是假大空的屁話,比方說,孩子的學業問題,學業的確是孩子的人生課題,孩子是這一課題的最終承擔者,但教育孩子,促成孩子有好的人生卻是作為父母的人生課題了,而這兩個課題是不可分離的,父母想要完成自己的人生課題,勢必會干涉孩子的人生課題,這是不是有違背了「不干涉他人課題」這一原則了呢。
即使父母也得放下孩子得課題:關係緊密 的家人,才更有必要有意識的去分離課題
放下別人的課題,煩惱輕輕飛走:誠實面對自己的人生,正確處理自己的課題
道理誰都懂,做起來可就不是那麼回事了,就像書中說的,這個時節,一個人是活不下去的,我們生活在社會中,做的沒意見事情都會與周圍的人或事物有關,怎麼可能是一句話就能解決的,城市面對自己的人生,往往不是自己說了算的,周圍的干擾力量也不是你說能忽略就忽略的,看這本書,看的我牙疼,生氣於他的站著說話不腰疼。
砍斷「格爾迪奧斯繩結」:亞歷山大大帝用一把劍砍斷了別人解不開的繩結,以非常規思維解決了問題,獲得了亞細亞的王位。別受回報思想的束縛。
課題分離固然是個好方法,但看到這,他給我的感覺就是別人給你說了一對大道理,就是沒說具體的實施方法,就像有一道題你不會,老師卻只說這題簡單,你只要認真就行,這種冷冰冰的說教且先不論溫暖與否,就是做起來也很難實現。
對認可的追求,扼殺了自由
呵呵,忒明白,但凡活得久點的人都知道。
自由就是被別人討厭:真正的自由是一種把滾落的自己從下面往上推的態度。毫不在意i別人的評價,不害怕被別人討厭,不追求被別人認可,如果不付出這些代價,就無法貫徹自己的生活方式。
人際關係的王牌,握在你自己手裡:我們應該明確一點,做出改變的目的就是為了改變自己,把握好自己的課題,對方改變與否是對方的課題,不要干涉別人的課題。
認真的人生」活在當下「
過多的自我意識,反而會束縛自己:考慮關係的順序,我──我與你──共同體
不是肯定自我,而是接納自我:自我肯定時明明做不到但還是暗示自己說”我能行“或者”我很強“,也可以說是一種容易導致優越情結的想法,是對自己撒謊的生活方式。 自我接納是指假如做不到就誠實地接受這個"做不到自己”,然後儘量朝著能夠做到的方向去努力,不對自己撒謊。
例如考試我得了60分,我就誠實地接受自己這60分,然後在60分地基礎上,努力思考“如何才能接近100分”
信用和信賴有何區別:信用是在有條件地基礎上信任他人;信賴是沒有附加條件地相信他人。
工作的本質是對他人的貢獻:
年輕人也有勝過長者之處:
「工作狂」是人生謊言:人生和諧關注讓你快樂的事,不要將焦點聚集到微不足道的一個面向並企圖以此來評價整個世界。
從這一刻起,就能變得幸福:
追求理想者面前的兩條路:希望特別優秀,希望特別差勁
甘於平凡的勇氣
人生是一連串的剎那
舞動人生:活在此時此刻。
最重要的是此時此刻
對決「人生最大的謊言」:」真正想做的是這樣的事情,等時機到了就去做“,是一種拖延人生的生活方式。只要在拖延人生,我們就會無所進展,只能每天過著枯燥乏味的單調生活。因為在這種情況下,人會認為「此時此刻」只是準備階段和忍耐階段。
人生的意義,由你自己決定:不存在普遍性的人生意義。人生意義是自己賦予自己的。
要有被討厭的勇氣
個體心理學與整體論:把人看作不可分割的存在和作為「整體的我」來考慮的生活方式叫做「整體論」把一切顏色混雜在一起的狀態叫「纏繞」不叫連結。
弄清楚:1、阿德勒心理學如何看待整個人際關係 2、應該與他人締結什麼樣的人際關係。平等的橫向的人際關係。
人際關係的最終目標:共同體感覺,即幸福的人際關係。共同體感覺的起點:把對自己 的執著變成對他人的關心。
「拼命尋求認可」反而是以自我為中心
你不是世界的中心,只是世界地圖的中心:就像平面地圖,中國的地圖一般都會把中國放在地圖的中心,同樣的法國的地圖一般都會把法國放在地圖中心,可如果是在地球儀上看,根據所處的位置或角度,每個國家都可以在中心上。我們只是世界的一部分。歸屬感必須靠積極的參與到共同體中去才能得到。這就需要我們面對「人生課題」不會比交友,工作等人際關係課題,積極主動去面對。考慮“我能給這個人甚麼”
在更廣闊的天地尋找自己的位置:如果是因為你的反對就能崩塌的關係,那麼這段關係從一開始就沒有必要締結。
批評不好,表揚也不好:不管是批評還是表揚,這都顯示雙方縱向關係有上下級之分。健康的關係是橫向關係,雙方是雖不同但平等的關係。例如「謝謝」之類的表達詞。
有鼓勵才有勇氣:橫向關係中鼓勵是援助的方法,幫助對方建立「自己能夠學習」的自信,以及提升獨立應對主題的能力。接受雙方差異的同時建立平等的橫向關係。
有價值才有勇氣:人只有在能感覺到自己有價值的時候才可以獲得勇氣。
只要存在著,就有價值:從零點出發做加法運算,不做減法法運算,不要按照理想形象去扣分,對對方的存在心存感激與喜悅。
無論在哪裡,都可以有平等的關係:平等以及堅持自己應有的主張。
浮動主題
11月26日,我大概花了半個月的時間讀了第一遍《被討厭的勇氣》,可能是我太淺薄,裡面好多理論我感覺都是無法做到的類似於瞎喊口號的空話。以我現在所掌握的常識,好多理論我真的無法接受,我需要靜下心來讀第二遍,看看是否理解,而不是強行說服自己相信這些理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