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智圖資源庫 《被討厭的勇氣》知識導圖
你是否常常對繁瑣的生活感到乏味?我們如何能夠在繁雜的日常瑣碎、複雜的人際關係中用自己的雙手去獲得真正的幸福?這一切的答案盡在這本《被討厭的勇氣》中!
編輯於2021-10-16 11:44:52This is a mind map about bacteria, and its main contents include: overview, morphology, types, structure, reproduction, distribution, application, and expansion. The summary is comprehensive and meticulous, suitable as review materials.
This is a mind map about plant asexual reproduction, and its main contents include: concept, spore reproduction, vegetative reproduction, tissue culture, and buds. The summary is comprehensive and meticulous, suitable as review materials.
This is a mind map about the reproductive development of animals, and its main contents include: insects, frogs, birds, sexual reproduction, and asexual reproduction. The summary is comprehensive and meticulous, suitable as review materials.
This is a mind map about bacteria, and its main contents include: overview, morphology, types, structure, reproduction, distribution, application, and expansion. The summary is comprehensive and meticulous, suitable as review materials.
This is a mind map about plant asexual reproduction, and its main contents include: concept, spore reproduction, vegetative reproduction, tissue culture, and buds. The summary is comprehensive and meticulous, suitable as review materials.
This is a mind map about the reproductive development of animals, and its main contents include: insects, frogs, birds, sexual reproduction, and asexual reproduction. The summary is comprehensive and meticulous, suitable as review materials.
被討厭的勇氣
第五夜 認真的人生“活在當下”
過多的自我意識,反而會束縛自己
不是肯定自我,而是接納自我
建立共同體感覺
「自我接納」:不是自我肯定
自我肯定:
明明做不到但還是暗示自己說“我能行”或“我很強”
自我接納:
假如做不到就誠實地接受這個“做不到的自己”,然後儘量朝著能夠做到的方向去努力,不對自己撒謊。
“肯定性達觀”:不去關注“無法改變的”,而是去關注“可以改變的”
接受不能被取代的事物,接受現實的“這個我”,然後,關於那些可以改變的事情,拿出改變的“勇氣”。
「他者貢獻」:對身為夥伴的他人給予影響、作出貢獻
“他者信賴”
信用和信賴有何差別?
信任
信用:信用有附加條件
信賴:在相信他人的時候不附加任何條件。
人際關係的基礎不應該是“信用”,而應該是“信賴”。
如果不敢去信賴別人,那最終就會與任何人建立不了深厚的關係。
悲傷的時候儘管悲傷就可以。因為,正是想要逃避痛苦或悲傷才不敢付諸行動,以至於與任何人都無法建立起深厚的關係。
工作的本質是對他人的貢獻
要獲得歸屬感就必須把他人看作夥伴,而要做到視他人為夥伴就需要自我接納和他者信賴。
他者貢獻並不是捨棄「我」而為他人效勞,它反而是為了能夠體會到「我」的價值而採取的一種手段。
勞動並不是賺取金錢的手段,我們透過勞動來實現他者貢獻、參與共同體、體會“我對他人有用”,進而獲得自己的存在價值。
年輕人也有勝過長者之處
我們應該思考的不是他人為我做了什麼,而是我能為他人做什麼,並且積極地加以實踐。
在視他人為「敵人」的狀態下所做出的貢獻也許是偽善的。
正因為接受了真實的自我──也就是「自我接納」──才能夠不懼背叛地做到「他者信賴」;而且,正因為對他人給予無條件的信賴並且能夠視他人為自己的伙伴,才能夠做到「他者貢獻」;同時,正因為對他人有所貢獻,才能夠體會到「我對他人有用」進而接受真實的自己,做到「自我接納」。
「工作狂」是人生謊言
缺乏人生和諧的人就會只專注在討厭自己的那個人來判斷「世界」。
工作狂只專注於人生特定的面向。是以工作為藉口來逃避其他責任。
從這一刻起,就能變得幸福
我們的幸福也在人際關係之中
對人而言,最大的不幸就是不喜歡自己。
幸福即貢獻感
幸福以自由為前提
貢獻也可以透過看不見的形式實現。只要有「對別人有用」的主觀感覺,即「貢獻感」就可以
追求理想者面前的兩條路
無論是希望特別優秀或希望特別差勁,其目的都一樣——引起他人的關注、脫離「普通」狀態、成為「特別的存在」。這就是他們的目的。
甘於平凡的勇氣
實際上誰都是普通人。
普通不等於無能,我們根本沒必要刻意炫耀自己的優越性。
人生是一連串的剎那
請不要把人生理解為一條線,而要理解成點的連續。
人生是連續的剎那,是「現在」這一剎那的連續。我們只能活在“此時此刻”,我們的人生只存在於剎那之中。
我們的人生只是點的連續。計畫式的人生不是有沒有必要,而是根本不可能。
舞動人生
人生就像是在每一個瞬間不停旋轉起舞的連續的剎那。並且,暮然四顧時常常會驚覺:“已經來到這裡了嗎?”
「潛在性人生」:想要到達目的地的人生
「現實性的人生」:像跳舞一樣的人生
跨出家門的那一瞬間,「旅行」已經開始,朝著目的地出發途中的每一個瞬間都是旅行。
最重要的是“此時此刻”
如果把強烈的聚光燈對準“此時此刻”,那就既看不到過去也看不到未來
如果感覺能夠看得到過去也能預測到未來,那就證明你沒有認真地活在“此時此刻”,而是生活在模糊而微弱的光中
聚焦「此時此刻」是認真而謹慎地做好現在能做的事情。
對決“人生最大的謊言”
人生很簡單,不是什麼深刻的事。如果認真過好了每一個剎那,就沒有什麼必要令其過於深刻。
人生中最大的謊言就是不活在「此時此刻」。
起決定作用的既不是昨天也不是明天,而是「此時此刻」。
人生的意義,由自己決定
並不存在普遍性的人生意義
人生意義是自己賦予自己的。
「引導之星」——他者恭獻
只要自己心中有他者貢獻這顆星就一定能夠有幸福相伴,有朋友相伴!
我的力量無窮大
第四夜 要有被討厭的勇氣
個體心理學與整體論
“個體心理學”
阿德勒反對把精神和身體、理性和感情以及意識和無意識等分開考慮的一切二元論的價值觀。
心靈和身體是不可分割的一個“整體”
課題分離不是為了疏遠他人,而是為了解開錯綜複雜的人際關係之線。
你現在是把自己的線和別人的線亂糟糟地纏在一起來看世界。紅、藍、黃、綠,一切顏色都混雜在一起,這種狀態叫做“纏繞”,而不是“聯繫”。
人際關係的終極目標
人際關係的終點是共同體感覺
共同體感覺
把他人看作夥伴並且能夠從中感受到「自己有位置」的狀態,就叫共同體感覺。
共同體包括了從過去到未來,甚至包括宇宙整體在內的「一切」。
共同體感覺是幸福的人際關係的最重要的指標。
要理解阿德勒所說的共同體感覺,首先可以以「我和你」為起點。
把對自己的執著變成對他人的關心。
「拼命尋求認可」反而是以自我為中心?
你正因為不想被他人認為自己不好,所以才在意他人的視線。這不是對他人的關心,而是對自己的執著。
你不是世界的中心,只是世界地圖的中心
歸屬感不是僅僅靠在那裡就可以得到的,它必須靠積極地參與到共同體中去才能夠得到。
無論是你還是我,我們都不是世界的中心,必須用自己的腳主動邁出一步去面對人際關係課題;不是考慮“這個人會給我什麼”,而是要必須思考一下“我能給這個人甚麼」。這就是對共同體的參與與融入。
在更廣闊的天地尋找自己的位置
共同體範圍無限大
我們的一切都屬於地球這個共同體,屬於宇宙這個共同體。
希望你不要只拘泥於眼前的共同體,而要意識到自己還屬於別的共同體,屬於更大的共同體。
共同體不僅包括家庭或公司等看得見的存在,也包括那些看不見的聯繫
如果了解了世界之大,就會明白自己在學校中所受的苦只不過是「杯中風暴」而已。只要跳出杯子,猛烈的風暴也會變成微風。
行動原則
當我們在人際關係中遇到困難或看不到出口的時候,首先應該考慮的是「傾聽更大共同體的聲音」這個原則。
如果是因為你的反對就能崩塌的關係,那麼這段關係從一開始就沒有必要締結,由自己主動捨棄也無所謂。
批評不好……表揚也不行?
“橫向關係”
人與人之間雖不同但平等
不可以批評也不可以表揚,這就是阿德勒心理學的立場。
表揚這種行為含有「有能力者對沒能力者所做的評價」這方面的特徵。
表揚背後是上下級關係和縱向關係
人表揚他人的目的就在於“操縱比自己能力低的對方”,其中既沒有感謝也沒有尊敬。
希望被別人表揚或反過來想要去表揚別人,這是把一切人際關係都理解為「縱向關係」的證明。
阿德勒心理學反對一切“縱向關係”,提倡把所有的人際關係都看作“橫向關係”。
只要能夠對所有人都建立起「雖不同但平等」的橫向關係,那就根本不會產生自卑情結。
有鼓勵才有勇氣
干涉別人的背後其實也是一種縱向關係。 (希望透過干涉行為把對方導向自己希望的方向。這是堅信自己正確而對方錯誤。)
鼓勵
在課題分離的前提下幫助他用自己的力量去解決
基於橫向關係的援助
表達感謝
人害怕面對課題不是因為沒有能力,而是沒有勇氣
人會因為被表揚而形成「自己沒能力」的信念。
如果以獲得讚美為目的,那最終就會選擇迎合他人價值觀的生活方式。
有價值就有勇氣
評價性的語言是基於縱向關係的語言
人在聽到感謝詞的時候,就會知道自己能夠對別人有所貢獻。
人怎樣才能夠獲得「勇氣」?
阿德勒的見解是:人只有在能夠感覺自己有價值的時候才可以獲得勇氣。
人只有在可以體會到「我對共同體有用」的時候才能夠感覺到自己的價值。
主觀上就能夠認為“我能夠對他人做出貢獻”
只要存在著,就有價值
請不要用「行為」標準而是用「存在」標準去看待他人;不要用別人「做了什麼」去判斷,而應對其存在本身表示喜悅和感謝。
存在標準
我們僅僅因為“存在於這裡”,就已經對他人有用、有價值了,這是不容懷疑的事實
對於自己,不要用「行為」標準去考慮,而要先從「存在」標準去接納。
不將自己的孩子跟任何人相比,就把他看作他自己,對他的存在心懷喜悅與感激,不要按照理想形象去扣分,而是從零起點出發。如果是這樣的話,那就能夠對「存在」本身表示感謝了。
如何做到
應該由你來開始。不必去考慮他人是否合作。
無論在哪裡,都可以有平等的關係
並不是說將任何人都變成朋友或像對待朋友一樣去對待每一個人,不是這樣的,重要的是意識上的平等以及堅持自己應有的主張。
第三夜 讓干涉你生活的人見鬼去
自由就是不再尋求認可?
“認可欲求”
我們在活著時常需要得到別人的認可
阿德勒心理否定尋求他人的認可
根本沒必要被別人認可,也不要去尋求認可
要不要活在別人的期待中
人究竟為什麼要尋求別人的認可呢?
很多情況都是因為受賞罰教育的影響。
賞罰教育
如果做了恰當的事情就能夠得到表揚,如果做了不恰當的事情就會受到
在賞罰式教育之下會產生錯誤的生活方式
“如果沒人表揚,我就不去做好事”
“如果沒人懲罰,我也做壞事”
我們不是為了滿足別人的期待而活著。我們沒必要去滿足別人的期待
如果一味尋求別人的認可、在意別人的評價,那最終就會活在別人的生命中。
他人也「不是為了滿足你的期待而活」。當別人的行為不符合自己的想法的時候也不可以發怒。
把自己和別人的「人生課題」分開來
必須從「這是誰的課題」這一觀點出發,把自己的課題與別人的課題分離開來。
不干涉他人的課題
一切人際關係矛盾都起因於對別人的課題妄加干涉或自己的課題而被別人妄加干涉。只要能夠進行課題分離,人際關係就會發生巨大改變。
如何辨別究竟是誰的課題
考慮一下“某種選擇所帶來的結果最終會由誰來承擔?”
可以把馬帶到水邊,但不能強迫其喝水
能夠改變自己的只有自己。
即使父母也得放下孩子的課題
父母不可以乾涉,但是在需要時可以施以某些援助。
即使是自己的孩子也不是為了滿足父母的期待而活。
「愛」和「信任」也要進行課題分離,給予別人信任和愛並不能要求別人回應同等的愛和信任
請丟開別人的課題。這是減輕人生負擔,使其變得簡單的第一步。
放下別人的課題,煩惱輕輕飛走
關於自己的人生你能做的就只有「選擇自己認為最好的道路」。另一方面,別人如何評價你的選擇,那是別人的課題,你根本無法左右。
人為什麼會這麼在意別人的視線呢?
因為不會進行課題分離。把原本應該是別人的課題也看成是自己的課題。
砍斷“格爾迪奧斯繩結”
課題分離並不是人際關係的最終目標,而是入口。
要構築良好的人際關係也需要保持一定的距離。即使是親子關係。但是距離也不可以太遠。
回報思想是與課題分離相悖的思想。不可以受其束縛
有些情況下不進行課題分離而是乾涉別人的課題會比較容易。
對認可的追求,扼殺了自由
為了滿足別人的期望而活以及把自己的生命託付給別人,這是一種對自己撒謊也不斷對周遭人撒謊的生活方式。
分離課題不是以自我為中心,干涉別人的課題才是以自我為中心的想法。
選擇了不自由生活方式的大人看著自由活在當下的年輕人就會批判其“享樂主義”
自由就是被別人討厭
不管我們怎麼努力,都既會有討厭我的人也會有討厭你的人,這也是事實。
不想被別人討厭,這對人而言是非常自然的慾望和衝動。 ——「傾向性」(像滾落的石塊)
真正的自由是一種把滾落下來的自己從下面向上推的態度。
被某人討厭,這是你行使自由以及活得自由的證據,也是你按照自我方針生活的表現。
如果想要行使自由,那就需要付出代價。而在人際關係中,自由的代價就是被別人討厭。
不要害怕被人討厭。
不畏懼被人討厭而是勇往直前,不隨波逐流而是激流勇進,這才是對人而言的自由。
獲得幸福的勇氣也包括「被討厭的勇氣」。一旦你擁有了這種勇氣,你的人際關係也會一下子變得輕鬆。
人際關係“王牌”,握在你自己手裡
“人際關係之卡”
人際關係之卡總是掌握在自己手中
把改變自己當成操縱他人的手段是一種極為錯誤的想法
第一夜 我們的不幸是誰的錯?
不為人知的心理學“第三巨頭”
佛洛伊德,榮格和阿德勒被稱為心理學三巨頭
第三巨頭——阿德勒心理學——“個體心理學”
理解人性的真理和目標
再怎麼“找原因”,也沒辦法改變一個人
如果一味地關注過去的原因,企圖僅靠原因去解釋事物,那就會陷入“決定論”
阿德勒心理學考慮的不是過去的“原因”,而是現在的“目的”。 ——“目的論”
如果我們一直依賴原因論,就會永遠止步不前。
心理創傷並不存在
心理創傷
阿德勒
心理創傷是原因的典型
阿德勒心理學明確否定心理創傷,這點具有劃時代的創新意義。
佛洛伊德
佛洛伊德的心理創傷理論認為心靈過去所受的傷害(心理創傷)是造成目前不幸的罪魁禍首。
任何經歷本身並不是成功或失敗的原因。我們並非因為自身經驗中的刺激──所謂的心理創傷──而痛苦,事實上我們會從經驗中發現符合自己目的的因素。決定我們自身的不是過去的經歷,而是我們自己賦予經歷的意義。
「目的論」:我們大家都是為了某種「目的」而活著
憤怒都是捏造出來的
不是“受怒氣支配而大發雷霆”,完全是“為了大發雷霆而製造怒氣”。也就是說,為了達到大發雷霆這個目的而製造出來憤怒的感情。
所謂憤怒其實只是可放可收的一種「手段」而已。它既可以在接電話的瞬間巧妙地收起,也可以在掛斷電話之後再次釋放出來。
佛洛伊德說錯了
以精神創傷說為代表的佛洛伊德式的原因論就是變相的決定論,是虛無主義的入口
我們並不是在感情的支配下而採取各種行動。 (人不受感情支配)
無論過去發生了什麼樣的事情,現在的狀態取決於你賦予既有事件的意義。
人並不受過去的原因所左右,而是朝著自己定下的目標前進
蘇格拉底和阿德勒
蘇格拉底和阿德勒都是想要透過對話來啟發人們
改變的第一步就是理解。
答案不應該是從別人那裡得到,而應該是自己親自找出來。從別人那裡得到的答案只不過是對症療法而已,沒有什麼價值。
你想「變成別人」嗎?
你現在無法體會幸福,因為你不會愛你自己。而且,為了能夠愛自己,你希望“變成別人”
如果不能感到幸福的話,就不可以“一直這樣”,不可以止步不前,必須不斷向前邁進。
重要的不是被給予了什麼,而是如何利用被給予的東西。
你的不幸,皆是自己「選擇」的
一味執著於“被給予了什麼”,現實就會改變嗎?我們不是可以更換的機械。我們需要的不是更換而是更新。
在希臘文中,「善」這個字不包含道德意義,僅僅有「有好處」這一層意義。
你在人生的某個階段選擇了「不幸」。這既不是因為你生在了不幸的環境中,也不是因為你陷入了不幸的境地中,而是因為你認為「不幸」對你自身而言是一種「善」。
人們常常下定決心“不改變”
生活方式-人生中思考或行為的傾向
狹義:性格
廣義:世界觀或人生觀
人無論在何時也無論處於何種環境中都可以改變。你之所以無法改變,是因為你下了「不改變」的決心。
阿德勒心理學就是勇氣心理學。
你之所以不幸並不是因為過去或環境,更不是因為能力不足,你只不過是缺乏“勇氣”
你的生命取決於“當下”
改變的第一步
要有「擯棄現在的生活方式」的決心。不要為不做改變的自己找藉口
如果要改變對世界或自己的看法(生活方式)就必須改變與世界的溝通方式,甚至改變自己的行為方式
阿德勒的目的論是說:「無論之前的人生發生過什麼,都對今後的人生如何度過沒有影響。」決定自己人生的是活在「此時此刻」的你自己。
第二夜 一切煩惱都來自人際關係
為什麼討厭自己?
我所能做的就是首先讓其接受“現在的自己”,不管結果如何,首先讓其樹立起向前邁進的勇氣。阿德勒心理學把這叫作「鼓勵」。
在人際關係中根本不可能不受傷。只要涉入人際關係就會或大或小地受傷,也會傷害別人。
一切煩惱都是人際關係的煩惱
之所以感覺孤獨並不是因為只有你自己一個人,感覺自己被周遭的他人、社會和共同體所疏遠才會孤獨。我們要想體會孤獨也需要有別人的存在。也就是說,人只有在社會關係中才會成為「個人」。
你因為太懼怕人際關係所以才會變得討厭自己,你是在透過自我厭棄來逃避人際關係
自卑感來自主觀的臆造
劣等感是個關於自我價值判斷的字詞
我們的自卑感不是“客觀性的事實”而是“主觀性的解釋”
我們無法改變客觀事實,但可以任意改變主觀解釋。並且,我們都活在主觀世界。
價值必須建立在社會意義之上。價值問題最終也可以追溯到人際關係。
自卑情結只是一種藉口
人究竟為什麼會有自卑感呢?
「追求優越性」:人的普遍追求
與此相對應的就是自卑感:對於無法達成理想的自己就會產生一種自卑感。
“無論是追求優越性還是自卑感,都不是病態,而是一種能夠促進健康、正常的努力和成長的刺激”
我們應該正確地利用自卑感
我們應該擯棄自卑感,進一步向前;不滿足於現狀,不斷進步;要更加幸福。
自卑感與自卑情結
自卑情結
原本表示的是一種複雜而反常的心理狀態,跟自卑感沒有關係。
自卑情結是指把自己的自卑感當作某種藉口使用的狀態。已經超越了自卑感的範疇。
自卑感本身並不是壞事。自卑感也可以成為促成努力和進步的機會。
越自卑的人越自負
「沒有人能夠長期忍受自卑感」。
自卑感雖然人人都有,但它沉重得沒人能夠一直忍受這種狀態。
自卑情結有時會發展成另一種心理狀態-優越情結(虛假優越感)
「權勢張揚」:大力宣揚自己是權力者
虛報履歷或過度追逐名牌服飾
驕傲於自我功績的人
沉迷於過去的榮光整天只談自己曾經的輝煌業績的人
特意自吹自擂的人其實是對自己沒有自信
自大是自卑感的另一種表現。
自誇
一種透過把自卑感尖銳化來實現異常優越感的模式。
具體就是指誇耀不幸。
津津樂道甚至是誇耀自己成長史中各種不幸的人。
借助不幸來顯示自己“特別”,想要用不幸這一點來壓住別人。
暴露出自己的自卑感以當作武器來使用,來支配對方,
弱勢具有特權
嬰兒就是透過其弱勢特徵來支配大人。並且,嬰兒因為弱勢而不受任何人的支配。
人生不是與他人的比賽
「追求優越性」是指自己不斷朝前邁進,而不是比別人高出一等的意思。
健全的自卑感不是來自與別人的比較,而是來自與「理想的自己」的比較。
我們應該正面看待自己與別人的差異,我們雖然不同但是平等。
我們不斷向前邁進並不是為了與誰競爭。價值在於不斷超越自我。
在意你長相的,只有你自己
自卑感與競爭有關
如果在人際關係中存在“競爭”,那人就不可能擺脫人際關係帶來的煩惱,也就不可能擺脫不幸。
如果意識到競爭或勝負,那麼勢必就會產生自卑感。
之所以有很多人雖然取得了社會性的成功,但卻感覺不到幸福,就是因為他們活在競爭之中。因為他們眼中的世界是敵人遍佈的危險所在。
“無法真心祝福過得幸福的他人”
那就是因為站在競爭的角度來考慮人際關係,把他人的幸福看作“我的失敗”,所以才無法給予祝福。
“人人都是我的夥伴”
如果能夠體會到“人人都是我的夥伴”,那麼對世界的看法也會截然不同。
人際關係中的「權力鬥爭」與復仇
我們既不能搭乘時光機回到過去,也不能讓時針倒轉。但是,賦予過去的事情什麼樣的價值,這是「現在的你」所面臨的課題。
憤怒
公憤(和對社會矛盾或不公平產生的憤怒)
對社會問題感到憤怒並不是突發性的感情,而是合乎邏輯的憤慨。
私憤(個人的憤怒)
因私憤而流露的發怒只不過是為了讓別人屈服的一種工具而已。
“權力之爭”
目的是鬥爭,想要透過獲勝來證明自己的力量。 (辱罵或故意惹你生氣)
“復仇”
假設你壓制住了爭論,而且徹底認輸的對方爽快地退出,但是權力之爭並沒有結束
人際關係一旦發展到復仇階段,那麼當事人之間幾乎就不可能調和了。為了避免這一點,在受到爭權挑釁時絕對不可以上當。
承認錯誤,不代表你失敗了
如果當面受到了人格攻擊的話,要對對方的行為不做任何反應。
發怒是溝通的一種形態,而且不使用發怒這種方式也可以溝通。我們即使不使用怒氣,也可以進行溝通以及取得別人的認同。
無論認為自己多麼正確,也不要以此為理由去責難對方。這是很多人容易陷落進去的人際關係圈套。
人在人際關係中一旦確信“我是正確的”,那就已經步入了權力之爭。
承認錯誤、賠禮道歉、退出權力之爭,這些都不是「失敗」。
追求優越性並不是透過與他人的競爭來完成的。
人生的三大課題:交友課題、工作課題、愛的課題
那你為什麼把別人看成是「敵人」而不能認為是「夥伴」呢?
那是因為勇氣受挫的你在逃避「人生的課題」。
阿德勒心理學關於人的行為面和心理方面都提出的目標
行為方面的目標有以下兩點:
①自立。
②與社會和諧共處。
支撐這種行為的心理層面的目標也有以下兩點:
①「我有能力」的意識。
②「人人都是我的夥伴」的意識。
“人生課題”
“工作課題”
“交友主題”
“愛的課題”
人際關係有距離和深度
工作上的人際關係門檻最低
工作上的人際關係因為有成果這一簡單易懂的共通目標,即使有些不投緣也可以合作或說必須合作;
而且,因「工作」這點結成的關係,在下班或轉行後就又可以變回他人關係。
浪漫的紅線和堅固的鎖鏈
交友課題
指脫離了工作的、更廣義的朋友關係。
朋友或熟人的數量沒有任何價值。我們應該考慮的是關係的距離和深度
愛的課題
兩個階段
一個是戀愛關係
另一個是與家人的關係,特別是親子關係
相互束縛的關係很快就會破裂
當人能夠感覺到「與這個人在一起可以無拘無束」的時候,才能夠體會到愛。既沒有自卑感也不必炫耀優越性,能夠保持一種平靜而自然的狀態。真正的愛應該是這樣的。
親子關係無法逃避
「人生謊言」教我們學會逃避
迴避人生課題—“人生謊言”
對於自己目前所處的狀態,把責任轉嫁給別人,透過歸咎於他人或環境來迴避人生課題。
但決定你的生活方式(人生狀態)的不是其他任何人,而是你自己。
阿德勒心理學是“勇氣的心理學”
阿德勒心理學不是「擁有的心理學」而是「使用的心理學」。
不在於被給予了什麼,而在於如何去使用被給予的東西
我們是用自己的手來選擇自己的人生和生活方式。我們有這種力量。
「自我啟發之父」阿德勒的哲學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