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智圖資源庫 被討厭的勇氣
阿德勒心理學,包含了我們的不幸是誰的錯、一切煩惱都來自人際關係等內容,人生道理,需要的朋友可以收藏。
編輯於2021-08-31 15:46:04This is a mind map about bacteria, and its main contents include: overview, morphology, types, structure, reproduction, distribution, application, and expansion. The summary is comprehensive and meticulous, suitable as review materials.
This is a mind map about plant asexual reproduction, and its main contents include: concept, spore reproduction, vegetative reproduction, tissue culture, and buds. The summary is comprehensive and meticulous, suitable as review materials.
This is a mind map about the reproductive development of animals, and its main contents include: insects, frogs, birds, sexual reproduction, and asexual reproduction. The summary is comprehensive and meticulous, suitable as review materials.
This is a mind map about bacteria, and its main contents include: overview, morphology, types, structure, reproduction, distribution, application, and expansion. The summary is comprehensive and meticulous, suitable as review materials.
This is a mind map about plant asexual reproduction, and its main contents include: concept, spore reproduction, vegetative reproduction, tissue culture, and buds. The summary is comprehensive and meticulous, suitable as review materials.
This is a mind map about the reproductive development of animals, and its main contents include: insects, frogs, birds, sexual reproduction, and asexual reproduction. The summary is comprehensive and meticulous, suitable as review materials.
被討厭的勇氣
總結
本書以「青年與哲人的對話」這一故事形式總結了與佛洛伊德、榮格並稱「心理學三大巨頭」的阿爾弗雷德·阿德勒的思想(阿德勒心理學)。
第一夜 我們的不幸是誰的錯?
1. 不為人知的心理學“第三巨頭”
阿德勒——個體心理學
2. 再怎麼“找原因”,也沒辦法改變一個人
3. 心理創傷並不存在
任何經歷本身並不是成功或失敗的原因。我們並非因為自身經驗中的刺激──所謂的心裡創傷──而痛苦,事實上,我們會從經驗中發現符合自己目的的因素。決定我們自身的不是過去的經歷,而是我們賦予經歷的意義。
並不是說遭遇大的災害或幼年受到虐待之類的事件對人格形成毫無影響,相反,影響會很大,但關鍵是 經歷本身不會決定什麼。我們給過去的經歷“賦予了什麼樣的意義”,這直接決定了我們的生活。人生不是由別人賦予的,而是自己選擇自己如何生活。
4. 憤怒都是捏造出來的
憤怒只是一種解決問題的手段
5. 佛洛伊德說錯了
無論過去發生了什麼樣的事情,現在的狀態取決於你賦予既有事件的意義。
如果過去決定一切又無法改變的話,那麼活在今天的我們對人生也會束手無策。那就可能陷入對世界絕望、對人生厭棄的虛無主義或悲觀主義。以精神創傷說為代表的佛洛伊德式的原因論就是變相的決定論,是虛無主義的入口。
人並沒有被過去的原因所左右,而是朝著自己定下的目標前進。
6. 蘇格拉底和阿德勒
答案應該由自己親自找到,從別人那裡得到的答案只不過是對症療法,沒有什麼價值。
7. 你想「變成別人」嗎?
「重要的不是被給予了什麼,而是如何去利用被給予的東西。「你之所以想要變成Y或其他什麼人,就是因為你只一味關注著"被給予了什麼"。其實,你不應該這樣,而是應該把注意力放在」如何利用被給予的東西「這一點上。
悅納現在不完美的自己
8. 你的不幸,皆是自己」選擇「的
人的行為都是"善",並不是道德意義上的善,而是"利己」這一意義上的善。
9. 人們常常下定決定“不改變”
生活方式是自己主動選擇的結果
你之所以不幸,並不是因為過去或環境,更不是因為能力不足,只不過是缺乏“勇氣”,可以說是缺乏“獲得幸福的勇氣”。
10. 你的生命取決於“當下”
如果要改變對世界或自己的看法(生活方式)就必須改變與世界的溝通方式,甚至改變自己的行為方式,請不要忘記「必須改變」的究竟是什麼。你仍然是“你”,只要重新選擇生活方式就可以了。
精神創傷不存在,與環境也沒有關係,一切都是出了問題,你的不幸全都因為你自己不好
阿德勒的目的論是指「無論之前的人生發生過什麼,都對今後的人生如何度過沒有影響。」決定自己人生的是活在「此時此刻」的你自己。
第二夜 一切煩惱都來自人際關係
1. 為什麼討厭自己?
接受現在的自己,不管結果如何,先讓其建立向前邁進的勇氣。阿德勒心理學把這叫做「鼓勵」。
在人際關係中根本不可能不受傷。只要涉入人際關係就會或大或小的受傷,也會傷害別人。
2. 一切煩惱都是人際關係的煩惱
要消除煩惱,只有一個人在宇宙中生存。
你因為太懼怕人際關係所以才會變得討厭自己,你是在透過自我厭棄來逃避人際關係。
3. 自卑感來自主觀的臆造
劣等感使一個關於自我價值判斷的字眼。
困擾我們的自卑感不是“客觀性的事實”而是“主觀性的解釋”
4. 自卑情結只是一種藉口
無論是追求優越性或自卑感,都不是病態,而是一種能夠促進健康、正常的努力和成長的刺激。只要處理得當,自卑感 也可以成為努力成長的催化劑。
我們應該擯棄自卑感,進一步向前,不滿足於現狀,不斷進步,要更加幸福。
自卑情結是指把自己的自卑感當作某種藉口使用的狀態。具體就像「因為有A所以做不到B」這樣的理論。
「不想成功」——害怕向前邁進或不想真正的努力,不願意為了改變自我而犧牲目前所享受的樂趣——比如玩樂或休閒時間。也就是拿不出改變生活方式的勇氣,即使有些不滿或不自由,還是更願意維持現狀。
5. 越自負的人越自卑
沒有人能夠長期忍受自卑感
自卑感雖然人人都有,但它沉重得沒人能夠一直忍受這種狀態。
擁有自卑感即感覺目前的我有所欠缺的狀態
想要透過努力和成長去彌補欠缺部分。
沒有這種勇氣就會陷入自卑情結。
優越情結
雖然苦於強烈的自卑感,但卻沒有勇氣透過努力或成長之類的健全手段去進行改變。
表現出來的自己好像很優秀,繼而沉浸在一種虛假的優越感之中。
6. 人生不是與他人的比賽
所謂「追求優越性」是指自己不斷向前邁進,而不是比別人高出一等的意思。
健全的自卑感不是來自於與別人的比較,而是來自於與「理想中的自己」的比較。
人都各有差異,雖然不同但是平等。
7. 在意你長相的,只有你自己
如果在人際關係中存在“競爭”,那人就不可能擺脫人際關係帶來的煩惱,也就不可能拜託不幸。
人人都是我的夥伴
8. 人際關係中的「權利鬥爭」與復仇
因私憤而流露的發怒只不過是為了讓別人屈服的一種工具而已。
9. 承認錯誤,不代表你失敗了
易怒的人並不是性情急躁,而是不了解發怒以外的有效溝通工具。所以才會說「不得不發火」之類的話。這其實是藉助發怒來溝通。
我們有語言,可以透過語言溝通;要相信語言的力量,相信具有邏輯性的語言。
無論認為自己多麼正確,也不要以此為理由責難對方,這是很多人都容易陷落進去的人際關係圈套。
人在人際關係中一旦確信“我是正確的”,那就已經步入了權力之爭。
10. 人生的三大課題:交友課題、工作課題、愛的課題
行為方面
目標
自立
與社會和諧共處
心理方面
“我有能力”的意識
「人人都是我的夥伴」的意識
11. 浪漫的紅線與堅固的鎖鏈
當人能夠感覺到「與這個人在一起可以無拘無束」的時候,才能體會到愛。既沒有自卑感也不必炫耀優越性,能夠保持一種平靜而自然的狀態。真正的愛應該是這樣的。
無論多麼困難的關係都不可以選擇逃避,必須勇敢面對。
12. 「人生謊言」教我們學會逃避
13. 阿德勒心理學是“勇氣的心理學”
第三夜 讓干涉你人生的人見鬼去
1. 自由就是不再尋求認可?
否定他人的認可。
根本沒必要被認可,也不要去尋求認可。
2. 要不要活在別人的期待中?
人不是為了滿足別人的期待而活著,我們沒必要滿足別人的期待。
過於希望得到別人的認可,就會按照別人的期待去生活。也就是捨棄真正的自我,活在別人的生命裡。
3. 把自己和別人的「人生課題」分開來
基本上,一切人際關係矛盾都起因於對別人的課題妄加干涉或自己的課題被別人妄加干涉。只要能夠進行課程分離,人際關係就會發生巨大改變。
接受心理諮商服務之後,被輔導者下什麼樣的決心,是否改變生活方式,這都是被輔導者本人的課題,輔導顧問不能干涉。
能改變自己的只有自己。
4. 即使父母也得放下孩子的課題
即使是自己的孩子也不是為了滿足父母的期待而活。
信任別人只是自己的課題。別人如何對待你的信任,這是別人的課題,如果不分清界線而是把自己的希望強加給別人的話,那就變成了「粗暴的干涉」。
干涉甚至擔負起別人的課題會讓自己的人生沉重而痛苦。
5. 放下別人的課題,煩惱輕輕飛走
關於自己的人生你能做到的就只有「選擇自己認為最好的路」。另一方面,別人如何評價你的選擇,那是別人的課題,你根本無法左右。
6. 砍斷“格爾迪奧斯繩結”
命運不是靠傳說決定的而是靠自己的劍開拓出來的,我不需要傳說的力量而要靠自己的劍去開創命運。
課程分離不是人際關係的最終目標,而是入口。
7. 對認可的追求,扼殺了自由
為了滿足別人的期望而活以及把自己的生命託付給別人,這是一種對自己撒謊也不斷對周遭人撒謊的生活方式。
8. 自由就是被別人討厭
不想被別人討厭,這對人而言是非常自然的慾望和衝動。
傾向性
真正的自由是一種把滾落下來的自己從下面向上推的態度。
八面玲瓏地討好所有人的生活方式是一種極度不自由的生活方式,同時也是不可能實現的事。
在人際關係中,自由的代價就是被別人討厭。
不畏懼被人討厭而是勇往直前,不隨波逐流而是激流勇進,這才是對人而言的自由。
雖然不想被別人討厭,但被別人討厭也沒關係。
9. 人際關係“王牌”,握在你自己手裡
人際關係之卡總是掌握在自己手中。
把改變自己當做操縱他人的手段是一種極為錯誤的想法。
第四夜 要有被討厭的勇氣
1. 個體心理學與整體論
我們不是受感情這一獨立存在所左右的,而是一個統一的整體。
2. 人際關係的終極目標
共同體感覺
把他人看做夥伴,並且能夠從中感受到「自己有位置」的狀態。
把對自己的執著變成對他人的關心。
3. 「拼命尋求認可」反而是以自我為中心
4. 你不是世界的中心,只是世界地圖的中心
我能給別人甚麼
5. 在更廣闊的天地尋找自己的位置
當我們在人際關係中遇到困難或看不到出口的時候,首先應該考慮的是「傾聽更大共同體的聲音」這個原則。
既要擁有共同體的感覺,又要選擇自由。
6. 批評不好,表揚也不行?
不可以批評,也不可以表揚。
操縱他人。
表揚是有能力的人對沒能力的人所做的評價
7. 有鼓勵才有勇氣
首先進行課程分離,然後在接受雙方差異的同時建立平等的橫向關係。
8. 有價值就有勇氣
人只有在能夠感覺自己有價值的時候才可以獲得勇氣。
我能為他人做出貢獻。
沒有必要締結,由自己主動捨棄也無所謂。活在害怕關係破裂的恐懼之中,那是為他人而活的一種不自由的生活方式。
沒有必要固執於眼前的小共同體
9. 只要存在著,就有價值
請不要用「行為」標準而是用「存在」標準去看待他人,不要用他人「做了什麼」去判斷,而應對其存在本身表示喜悅和感謝。
10. 無論在哪裡,都可以有平等的關係
意識上的平等以及堅持自己應有的主張
第五夜 認真的人生“活在當下”
1. 過多的自我意識,反而會束縛自己
自我意識過剩,根本不允許我自由的行動
2. 不是肯定自我,而是接納自我
如果做不到就誠實地接受這個“做不到的自己”,然後儘量朝著能夠做到的方向去努力,不對自己撒謊。
3. 信用和信賴有何差別?
他者信賴
把對自己的執著變成對他人的關心
無條件的信賴他人,不帶有任何條件
4. 工作的本質是對他人的貢獻
貢獻是為了實現自己的價值
5. 年輕人也有勝過長者之處
不畏懼惹人討厭地自由前行就可以。
你還年輕,學得越早就越有可能早日改變。
6. 「工作狂」是人生謊言
7. 從這一刻起,就能變得幸福
對人而言,最大的不幸就是不喜歡自己
幸福即獲得貢獻感
8. 追求理想者面前的兩條路
追求特別的差勁
廉價的優越性追求
甘於平凡的勇氣
9. 人生是一連串的剎那
我們只能活在此時此刻,我們的人生只存在於剎那之中。
10. 舞動人生
最重要的是“此時此刻”
人生是連續的剎那,根本不存在過去與未來。
過去發生了什麼事與「此時此刻」沒有任何關係,未來也不是「此時此刻」要考慮的問題
11. 對決“人生最大的謊言”
考試是未來的事,但是學習是現在的事
12. 人生的意義,由自己決定
並不存在普遍性的人生意義
人生意義是自己賦予自己的
如果我改變,世界也會改變。我之外的任何人都不會為我改變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