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indMap Gallery 地理笔记:聚落
该思维导图讲述了高中地理中聚落的相关知识,分别从聚落的类型与特性、城市化城市发展、城市技能与内部结构、城乡关系与变迁、城市化所带来的问题5个方向尽可能详尽的串联起来全部知识点。
Edited at 2021-03-27 10:04:12CHP 2 聚落
第一节:聚落的类型与特性
根据人口数量,建筑结构,生产方式的差异
乡村聚落
人口数量低,密度低
以第一级产业为主
早期的房屋建材:就地取材
花园聚落
人为规划形成
乡村或城市聚落外围建立的住宅区
规划各种空间来满足居民的需求
城市聚落
人口数量多,密度大
以第二&三级产业为主
楼房较多,道路网较密集,大众运输工具发达
楼房较多,道路网较密集,大众运输工具发达
Sub Topic
Sub Topic
第二节:城市化城市发展
城市与城市化历程
城市化·
人口由乡村向城市集中的过程
人口大量移入
城市工商服务业较发达, 提供就业机会,吸引大量人口迁入
土地利用多元化
由农业转成工商业,住宅,文教&交通用地
建筑物密集
平房改为较高的层的楼房, 以容纳更多居民,建筑物紧密相连
基本设施完善
经济活动种类多,人口集中
城市化历程
农业时代,提供行政,文教&较少的商业活动
大部分住在乡村,城市规模不大,数目不多
工业革命后,工厂创造就业机会吸引乡村人口迁入, 形成现代城市
农业机械化,降低农村劳力需求, 剩余劳力迁入城市,从事工业生产活动
满足日常所需,服务业产生, 创造就业机会,城市规模日益增大
例:槟城
英殖民=贸易自由港 (后被城府取消)
大力发展工业, 设立自由工业区,创造就业机会, 北马乡村迁入槟城
缓解人口压力&扩张发展用地,连接桥梁, 开拓高科技产业工业区,加速城市化
郊区化
吉隆坡
城市在交通革新后,人口&产业活动过度集中, 环境污染,地价上涨
逆城市化
美国底特律
城市发展到一个极致,中心技能开始衰退, 就业机会减少
中心城市各种技能向 中小城镇/乡村分散
第五节:城市问题
城市快速发展,人口涌入, 超过环境负载力
环境与生活质量不佳
住宅密度极高,家庭活动发出的声响干扰生活作息&隐私,噪音污染
工业活动,交通工具导致空气污染严重
未处理污水中的有机物影响河川生态
居民制造许多固体垃圾
废弃物占用土地,有毒物质在焚烧/土埋时, 造成污染,影响人体健康
住宅不足
人口大量迁入,收入低 入住低质量房屋,出现非法木屋区
为应付居住需求,兴建高楼,高昂的房价
收入低居民选择租屋
有些低收入居民自建非法木屋,形成贫民窟
交通拥挤
道路&停车位无法满足需求
近郊居民每天前往市区工作,尖峰时段造成交通堵塞
产业空洞化
过度发展,污染严重等问题,造成产业外移
工作机会减少,可能产生人口搬离, 城市衰败等现象
闲置的空屋,土地资源的浪费,滋生蚊虫, 健康受威胁/犯罪和吸毒的场所,治安危害
如:中国,具有丰富资源&廉价的劳力,吸引外国设厂; 随着城市化的效应,地价上涨,迫使外国企业转往东南亚投资
第四节:城乡关系与变迁
农业时代的城乡关系
乡村
小型农业生产,粮食满足日常所需也运送到到城镇售卖
城市
为乡村提供日常用品等的商业活动
作为行政中心,提供行政服务
工业时代的城乡关系
工业革命后, 经济&交通运输迅速发展
乡村
农业产量增加,提供农业产品的商业化, 大量运销到城市
生产机械化,出现剩余劳力, 提供城市工商业劳力来源
清幽的环境提供城市人休闲度假
城市
数量大量增加,交通革新使影响范围更广
提供乡村服务种类更多元
商业活动多元性, 吸引乡村居民进入城市以休闲为目的的消费
全球化下的城乡关系
随着全球化进程, 交通便利,通讯普及,资讯化社会来临
开放系统下的多方互动
乡村产品供应附近城市&出口到世界
城市居民从外国乡村获得商品
在自由贸易&便捷的交通运输下, 城市对国内乡村的依赖程度减弱
城乡发展差距的极化
易达性高&流动性强的乡村逐渐城市化, 与国内外城市交流越紧密
易达性不高,缺乏国内外所需资源又缺少交流, 发展逐渐没落,因人口大量移出而可能废村
如:彭亨林明
第三节:城市技能与内部结构
城市机能
城市居民主要从事的产业活动, 城市居民就业结构-辨别该城市的主要技能
行政机能
工业革命以前, 城市兴起于行政机能关系密切
如:罗马城、长安城
集合众多政府机机关一地
如:布城、坎贝拉、巴西利亚
工商业机能
工业革命以后, 城市因工商业发展而起
如:新加坡、香港(金融业)
城市的内部空间结构
强调商业中心区 在城市发展中的主导地位
同心圆模式
数个同心圆,中心商业区向外发展
第二环:工业区,环境质量差,贫民窟
第三环:低级住宅区,工人阶级收入低,选择靠近市区
第四环:高级住宅区,中产阶级收入较高,追求良好的生活品质
第五环:郊区,无力负担城市高额房价
扇形模式
城市中心开始,向外呈放射性展开
交通易达性高低对技能区的影响
放射性交通路线,提供便利性
河流/盛行风, 高级住宅区会在环境较佳的河流上游/上风处
多核心模式
多个中心在发展,交通节点, 发展成为商业区
城市扩张 导致城市兼并/城市规划/城市更新
为均衡发展,设立多个中心
形成原因
自然发生的村落
原住民村落
从事迁移或原始农业的经济活动
所需土地面积较大,部落规模不大
与其他部落部落保持距离, 避免争夺森林资源
在政府的政策下, 大部分已搬迁到雨林边缘区
马来甘榜
建筑结构仍保留高脚屋的设计
底层饲养家禽,前院种植植物
渔村
计划设定的村落
新村
因素:当时英殖民政府 为了隔绝与共产党的联系所建设的集中营
目的:对集中营内的人进行集中管理
以华人居民为主
具备所有的公共设施
垦殖区
由联邦土地发展局(FELDA)建设
目的:消除贫穷的村落
大园丘旁的劳工村
因素:大面积种植热带经济作物, 需要大量的劳工
目的:方便工人通勤往来
内部设施齐全
劳工日常生活与外界隔绝
形成原因
自然环境与城市聚落区位
自然环境优越/对外交通条件佳
例:平坦地形
节省道路建设&建筑成本, 利于交通联系&农业耕种
如:美国洛杉矶、中国北京
气候条件
温暖湿润等
如:美国迈阿密、日本东京、英国伦敦
海拔度较高的高原地区凉爽
如:肯亚内罗毕、厄瓜多尔基多
水文条件
河流提供 淡水资源&早期交通运输网
如:美国新奥尔良、泰国曼谷、荷兰阿姆斯特丹、 德国科隆
河岸线曲折,多优良港湾
如:美国纽约、澳洲悉尼、槟城乔治市
资源丰富
如:南非约翰尼斯堡、霹雳怡保、砂拉越美里
人文环境与城市聚落区位
教育文化丰富
如:英国剑桥&牛津、美国史丹佛
宗教底蕴深厚
如:梵蒂冈&麦加
交通便利,工商服务业发达
尤其海陆空交通线交汇
如:中国上海
人口&产业活动向外扩张
城市郊区化
城乡相融,形成城市扩张
发达国家:缓解中心区人口过度集中, 住宅紧张&交通拥挤
人口外移
双向需求
增加城乡之间的物资、 人力、资金流动的规模
互动更为紧密
互补的城乡互动
交通系统未充分发展,来往不多
低水平城乡关系
城市化程度低,城市化规模小,数量少, 消费性>生产性,由乡村供应
经济上城市依赖乡村
城市问题的解决方案
管制城市计划中的土地利用分区
土地利用合理规划与分布
发展生态城市
减少城市污染,维持城市景观&自然景观的平衡
加强公共设施规划及交通管理
调节交通流量&房价
进行城市更新和开发卫星市镇
分散城市人口过于集中
政府:进行城市规划。塑造优质的城市环境;妥善规划和处理老旧建筑问题
李维宙 (45) 高二文商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