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智圖資源庫 《社交恐懼症》讀書筆記
本書以認知行為治療為切入點,結合作者多年來的一線心理諮商與治療實踐,由淺入深,較為全面地介紹了社交恐懼症的發生髮展規律、自測判斷標準、認知障礙、深層心理問題以及改變的方法,相信本書可以幫助你認識自己,並最終成為你自己。這是一場蛻變之路,更是成長之路!
編輯於2024-03-08 17:43:31This is a mind map about bacteria, and its main contents include: overview, morphology, types, structure, reproduction, distribution, application, and expansion. The summary is comprehensive and meticulous, suitable as review materials.
This is a mind map about plant asexual reproduction, and its main contents include: concept, spore reproduction, vegetative reproduction, tissue culture, and buds. The summary is comprehensive and meticulous, suitable as review materials.
This is a mind map about the reproductive development of animals, and its main contents include: insects, frogs, birds, sexual reproduction, and asexual reproduction. The summary is comprehensive and meticulous, suitable as review materials.
This is a mind map about bacteria, and its main contents include: overview, morphology, types, structure, reproduction, distribution, application, and expansion. The summary is comprehensive and meticulous, suitable as review materials.
This is a mind map about plant asexual reproduction, and its main contents include: concept, spore reproduction, vegetative reproduction, tissue culture, and buds. The summary is comprehensive and meticulous, suitable as review materials.
This is a mind map about the reproductive development of animals, and its main contents include: insects, frogs, birds, sexual reproduction, and asexual reproduction. The summary is comprehensive and meticulous, suitable as review materials.
《社交恐懼症》讀書筆記
第二部分 社交恐懼的深入分析
透過現像看本質
心理治療的重點不在於方法的尋求,而在於病因的剖析
理想中的自我
有人幻想可以做好每件事,和每個人都處好關係,並獲得所有人的尊重和認可,可悲的是他總是求而不得
有人在生活中極力維繫完美形象,不願把不堪的一面暴露出來,認為幻想中的自己才是真正的自己
當一個人維繫主觀的完美自我形象時,就注定害怕現實的自我
一個人越或自我感覺良好之中,就越害怕來自他人的否定
越是沉浸在理性化的自我中,就越執著於極致的完美
沉浸在幻想的世界中,代價就是迷失了本性
「應該」之暴行
無法區分“希望”和“應該”
希望
來自愛
來自內心的充盈
帶來幸福
應該
來自怕
來自內心的匱乏
讓人變得焦慮
害怕達不到其“應該”,會不停地逼迫自己
種種的「應該」會讓人失去順其自然的平常心,結果反而做不好任何事
「應該」背後隱藏著對真實自己的恐懼與排斥,它並不是想發展自己的能力,而是想扼殺原本的自己
痛苦並不是來自真實的世界,而是來自沒有達到其“應該”
「應該」之暴行舉例
我不應有任何缺點
我不能說錯話,做錯事
我應該和所有人都處好關係
我應該保持完美的形象
我應該純潔無瑕,沒有任何污點
我不能影響和傷害別人
我不能被人欺負或傷害
我應該比別人強
我應該做到盡善盡美
我應該比正常人還要“正常”
自負:天生我才
「不平凡」成為了人生的追求與對自我的認同
當一切順利,甚至人生只有想像中的成就時,就極容易膨脹
病態的自負和真正的自信並不是量的差別,而是質的不同
自負來自幻想中的不凡
自信來自真實的能力
維繫「萬無一失的成功與幸福」成功了病患生命中的頭等大事,但這世界上沒有絕對的成功與幸福
自卑與自恨
自卑不是因為真的不好,而是因為對自己的要求更高
不是真的比別人差,而是因為不能超越自己,不能集所有人的優點與一身而痛苦
好或不好,並不取決於實際的擁有,而是取決於比較的對象
患者往往選擇逃避,這樣就不會失敗,不會被嘲笑
愛的缺失:內心最深處的傷痕
不良的後天環境、父母的神經症個性、缺乏愛的成長環境,都將阻礙成長,扭曲情感,扼殺天性
過於控制的愛,會使得孩子無法正確看待自己,無法建立健康的與人相處的方式
驕縱
恐嚇
易怒
陰晴不定
反覆無常
過度保護
過度溺愛
漠不關心
過分嚴苛
有問題的父母類型
完美型父母
完美主義者
過於認真
事無鉅細
不准孩子犯任何錯誤
不准孩子比別人差
自負型父母
驕傲、自負
看不起身邊的人
認為自己了不起
對於孩子給予厚望
認為孩子一定能出人頭地
控制型父母
絕對的控制
需要一切都在掌握中
把孩子的一切都安排好
一切都在眼皮底下
溺愛型父母
炫耀
包容
縱容
過度保護
冷漠、殘暴型父母
忽視冷落
苛責打罵
沒把孩子當成有尊嚴的人
病態父母
孩子成為拯救者,被動地擔任起完成父母夙願的重擔
對金錢、權利、地位的執著
表面上幸福、風光,其實內心已變得乾枯
表面上積極上進,其實不過是對自己人性的壓抑與羈絆
表面上正常的不能再正常了,其實這一切不過是假裝強大的表象
如果不能面對恐懼,只能依賴成功帶來的安全感,那麼就不能意識到因為恐懼而扭曲整個人生的悲劇
真正的安全感不是來自雲端,而是來自於勇敢踩在地上
被「愛」救贖
以「愛」為主要安全點來源的人傾向於
屈從他人
依賴他人
取悅他人
透過他人的接納來保護自己不被傷害
維繫「好人」形象的慣常套路
隱藏自己
不想讓別人了解自己太多
喜歡遮遮掩掩,不能痛快直接說出想法,表達需要,流露情感
做事斟酌再三,不能隨性而為
關於付出
只是一味付出,遺忘別人對他的不好
總是惦記著為別人做點什麼,而不計回報
「能幫就幫」成為了一種自覺的慣性
不能給別人麻煩
難以開口向別人尋求協助
別人的任何討厭都讓他難以承受
討好別人
沒有自我
缺乏活出自己的勇氣
和諧的人際
忽視愛自己的人而過度關注那些不在意自己的人
不敢超過別人
透過不超過別人來保護自己,獲取安全感
懂事與規矩
總是在各種環境下需求“規則”
或者這套規則中,才不會犯錯,才不會被人否定,不會那麼恐懼
依賴模仿
極端的從眾心理
不知道在某種場合怎麼做是對的
純潔與正派
只要符合主流價值的品格就會被發揚到極致,這樣就不會留下把柄,讓人嫌棄
一些不正派的事情,會極力隱藏
閒不下來
因為自我價值缺失,必須尋找突破口
總試圖在學歷、證書、工作各方面有所長進
活著不是為了自己,而是為了別人
所謂“愛情”
什麼是愛
真正的愛是內在創造力的表現,包括關懷、尊重、責任和了解等諸多因素
愛不是一種負面的衝動情緒,而是積極追求所愛的人的發展和幸福
在保留自己完整性和獨立性的條件下,與他人合而為一
找到真愛的關鍵在於找回並接納自己,而不是依賴別人,並幻想被愛拯救
迷失自我
所謂真我,就是我們自己身上存在的、獨特的人格中樞,是唯一能夠且希望成長的部分,是一種趨向個人發展與成就的「原始」力
捨棄自我,往往脫離自己的情感、願望、信仰及精力,喪失了主宰自己生活的感覺,喪失了自己是有機整體的感覺
「真自我」意味著整合,不會在內心產生嚴重的衝突和分裂
「假自我」則常處於一種衝突和分裂的狀態,讓人內心無法平靜
第三部分 真正的治療:找回自我
“方法”與“態度”
對於社交恐懼症患者來說,重要的不是尋求方法,而是改變態度
從對抗到接納
心理諮商並不是普通的商品或服務,過於迎合病人反倒迷失了治療的本質
治療在於驚醒夢中人,而非繼續催眠他
治療不是一味尋找去除症狀的法子,而是領悟到自己對去除症狀的執著,並且反思對自己一貫的逼迫與做好一切的幻想
只有停止逼迫和幻想,才能與症狀和解,與自己和解,與現實和解
“治不好了”
心理治療不是成功學,它不能幫助一個人更成功、更優秀,他只能幫助一個人成為他自己
「成為自己」不一定是更好的自己
真正的治癒並不是戰勝症狀,而是放棄把一切「變好」的執著
所謂“上進心”
正常的上進心是一種“希望”,而病態的上進心是一種“逼迫”
我們只能希望自己“平平安安”,但卻不能要求“萬事如意”
正常的上進心是興趣,而病態的上進心是手段
自我實現是在發自真我需求的基礎上,努力實現自己的潛能,並且能夠用真實的情感與他人及這個世界相處
病態的要求則是減輕內心焦慮的手段
病態的上進心是虛假的
只是為了安全感才展現無限的熱忱,內心沒有真實的情感
病態的上進心具有盲目性
不加選擇地執著於可以帶來安全感的東西,不管是否現實,也不管自己有多盲目
「上進心」沒有錯,錯在利用上進心來逃避現實,維繫幻想,找到安全
症狀存在與人格扭曲
患者往往只在乎看得到的症狀,而不曾注意到人格的病態
治療的重點在於病因的探索,而非表層的症狀
禁閉島:幻想與現實
心理治療從來不是取決於治療師能否治療好患者,而是取決於患者是否想治好自己
患者是選擇幻想還是現實,只能由他自己決定,別人無法幫助他選擇人生
勇氣:唯一的答案
面對恐懼是治療的基礎
當患者面對恐懼時,慣常的反應是逃避和偽裝
逃避會引發麻木無覺
面對現實,不再逃避,不只是行動上的,更多是內在的,是一種活出自己的勇氣
越是退讓,越是逃避,就越會喪失人生最寶貴的東西:自由與自我
逃避不是唯一選擇,唯有勇氣才是
自由:真正活一回
真心與自由是人類最可貴的情感與權利
如果喪失了這最基本的人性,注定會失去活著的意義
痛苦的意義
痛苦本身就是一個訊號,它告訴我們出問題了,我們需要去了解
如果只是一味地努力減輕痛苦、逃避痛苦,那就是在逃避問題,並不利於心靈的成長
越缺乏體會痛苦的耐心,就越無法擺脫痛苦
正常的痛苦來自現實的傷害,而病態的痛苦較多來自自負的受損
面對現實雖然痛苦,但也只有現實和痛苦,才能一點點剝離幻想
我是誰:病人還是凡人
會成為病人,是因為不願意麵對自己就是一個凡人的事實
心理問題衝突的核心是「我是誰」的衝突
認識你自己
「你」才是問題的核心,一切「執念」皆來自你自己
認識你自己,是一切理論與治療的根本
對自己的了解分為幾個層次
外顯行為
意識與思想
潛意識的慾求
內心的衝突
人格的結構
虛假與真實的自我
頓悟:有深度的覺察
用心而不是用腦
認識自己,不能只是智力上的
認識自我最終的目的是解放自我,解放自我則是為了成為自我
療癒:成為你自己
真實的自我才是一個人的核心力量
分析治療之路是一條自我了解的重新調整之路
第一部分 社交恐懼的初步治療
了解社交恐懼
社交恐懼是什麼樣的體驗
和性格無關
和社交能力無關
患者無法客觀地看待自己、他人及這個世界
會引發人們情緒和行為上的變化
也會影響一個的感知、思考與對未來的看法
對感知的影響
大腦空白
不知所措
聽不進別人的話
沉浸在恐懼與慌張中
對思維的影響
引發災難化思維
負面想法會進一步強化
對行為的影響
無意識地退縮與逃避
偽裝甚至壓抑自己以迎合周遭人
對未來的看法
不敢照自己所期望的樣子去生活
社交恐懼症的心理診斷
對社交場合或表現自己的情境有顯著且持續不斷的恐懼
一旦處於讓人感到恐懼的社交場合,幾乎無一例外地會產生焦慮
能夠體認恐懼和擔心是多餘的,但無法停止焦慮,也無法放鬆下來
避免處在讓自己感到恐懼的社交場合或表現自己的情境中
社交恐懼症的「症狀」分類
對視恐懼
餘光恐懼
赤面恐懼
表情恐懼
手抖恐懼
口吃恐懼
社交恐懼的成因
家庭因素
童年缺乏愛、溫暖、肯定與尊重
過度溺愛、縱容
人生觀和價值觀
無法接納自己
幻想與現實
非理性追求
內心的衝突
理想化自己與真實自我的衝突
社交恐懼的認知行為治療
直面的勇氣
面對令自己恐懼的情景,敢於揭露缺點,面對內心的恐懼
不再掩飾,不再偽裝,不再模仿別人
有勇氣接納自己的不好
負面的想法
培養自己對想法的敏感度
找到並改變負面想法,看到正面的一面
森田之道
順應自然
面對與接受自己只是個普通人
不能把一切做到盡善盡美
無法讓所有人都喜歡自己
任何現實的否認與掙扎都是徒勞無功的
為所當為
該做什麼就去做什麼,儘管痛苦也要堅持
這是一種生活態度,對自己的人生負責的生活態度
事實為真
“理應如此”
患者對生活和自身狀態的要求
“事實如此”
無法改變的現實與必然
給“理應如此”留有餘地,接受“事實如此”
放下執著
只有放棄執著,才能打破精神交互作用,減輕思想矛盾,進而達到無所往心的目的
森田迷思
是態度,不是方法
是體會,不是語言
書籍訊息
作者: 王 宇
南京森知心理諮商中心主任,國家二級心理諮商師
擅長憂鬱症、強迫症、焦慮症、社交恐懼症等各類神經症的心理諮商與治療
出版社: 機械工業出版社
出版年: 2021-2
相關書籍推薦
《如何克服社交焦慮》
《練達:如何成為社交高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