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智圖資源庫 《卡片筆記寫作法:如何實現從閱讀到寫作》 (第三章)
這是一篇關於《卡片筆記寫作法:如何實現從閱讀到寫作》 (第三章)的思維導圖,涵蓋了全書所有章節的主要內容。文中標註的數字為對應的頁碼數,使用的書記版本見開頭的書籍信息。
編輯於2025-02-11 21:57:02魯米:靈性覺醒的10個維度。當你停止尋找自己,便會找到整個宇宙,因為你正在尋找的東西,也在尋找你。任何你每天持之以恆在做的事情,都可以為你打開一扇通向精神深處的門。靜默中,我滑入祕境,萬般皆妙樂觀察身邊的神奇,不要聲張。你生而有翼,為何喜歡爬行?靈魂擁有了它自己的耳朵,能夠聽到頭腦無法理解的事情。向內尋求一切的答案吧,宇宙中的一切都在你體內。情人們並不最終相遇某處,這個世界沒有離別。傷口是光進入你內心的地方。
慢性心力衰竭,不僅僅是心率的快慢問題!它源於心肌收縮與舒張功能的下降,導致心輸出量不足,進而引發肺循環充血和體循環淤血。從病因、誘因到代償機制,心衰的病理生理過程複雜多樣。通過控制水腫、減輕心臟前後負荷、改善心臟舒縮功能,以及防治基本病因,我們可以有效應對這一挑戰。了解心衰的機制與臨床表現,掌握防治策略,才能更好地守護心臟健康。
缺血再灌注損傷是器官或組織恢復血液供應後,細胞功能代謝障礙和結構破壞反而加重的現象。其主要機制包括自由基生成增多、鈣超載以及微血管和白細胞的作用。心臟和腦是常見的受損器官,表現為心肌代謝和超微結構變化、心功能下降等。防治措施包括清除自由基、減輕鈣超載、改善代謝和控制再灌注條件,如低鈉、低溫、低壓等。理解這些機制有助於製定有效治療方案,減輕缺血性損傷。
魯米:靈性覺醒的10個維度。當你停止尋找自己,便會找到整個宇宙,因為你正在尋找的東西,也在尋找你。任何你每天持之以恆在做的事情,都可以為你打開一扇通向精神深處的門。靜默中,我滑入祕境,萬般皆妙樂觀察身邊的神奇,不要聲張。你生而有翼,為何喜歡爬行?靈魂擁有了它自己的耳朵,能夠聽到頭腦無法理解的事情。向內尋求一切的答案吧,宇宙中的一切都在你體內。情人們並不最終相遇某處,這個世界沒有離別。傷口是光進入你內心的地方。
慢性心力衰竭,不僅僅是心率的快慢問題!它源於心肌收縮與舒張功能的下降,導致心輸出量不足,進而引發肺循環充血和體循環淤血。從病因、誘因到代償機制,心衰的病理生理過程複雜多樣。通過控制水腫、減輕心臟前後負荷、改善心臟舒縮功能,以及防治基本病因,我們可以有效應對這一挑戰。了解心衰的機制與臨床表現,掌握防治策略,才能更好地守護心臟健康。
缺血再灌注損傷是器官或組織恢復血液供應後,細胞功能代謝障礙和結構破壞反而加重的現象。其主要機制包括自由基生成增多、鈣超載以及微血管和白細胞的作用。心臟和腦是常見的受損器官,表現為心肌代謝和超微結構變化、心功能下降等。防治措施包括清除自由基、減輕鈣超載、改善代謝和控制再灌注條件,如低鈉、低溫、低壓等。理解這些機制有助於製定有效治療方案,減輕缺血性損傷。
《卡片筆記寫作法:如何實現從閱讀到寫作》第一章
推薦序一 像盧曼一樣寫卡片
盧曼的“卡片盒寫作法”屬於卡片寫作流派中的一個分支,其他的卡片寫作法還包括日本學者梅棹忠夫在《智識的生產技術》中提到的“京大卡”等。 (P9)
尼克拉斯.盧曼(以下簡稱盧曼)是20世紀德國的社會學家,他獨創了“卡片寫作法”,特別適用於論文、學術專著等文體的創作者使用。這種寫作法契合了認知科學中非常重要的“必要難度”理論,即有些吃力地形成記憶,反而使得知識的提取更容易。 P9-10
常見的卡片寫作法的電腦軟件有:Roam research, Zettelkasten(卡片盒筆記),寫匠等。
推薦序二 外腦思考,突破思維局限的寫作法
此本書最重要的貢獻就是把目光放在了其他作者不會注意到的學術寫作的日常流程以及做筆記的細節之中 (P14)。太多的人教了我們寫作的技巧,但卻很少有人教導我們如何通過改善日常流程來促進寫作的自然生長。
推薦序三 用卡片筆記積累你的知識複利 P16-17
略
譯者序
以往教授的筆記方法有兩種,一種是教授記筆記的形式,比如一頁紙法、思維導圖法;還有一種是教授原理為主,如康奈爾筆記法、PQ4R法等,這些都不能回答【如何處理越來越多的筆記】這個問題。 P18
而盧曼卡片筆記法正是教我們:如何通過積累得越來越多的筆記來實現閱讀材料的整合、串聯、直至形成文章向外輸出。這是一種“自下而上”式的寫作工作流程。 P19
盧曼的卡片盒筆記法,相當於給我們的大腦又安上了一個“外接大腦”。
之所以記筆記的人多而順利地寫出論文的人少,是因為從閱讀到論文之間不僅僅差一個“筆記盒”,它涉及到經驗的傳播、重塑閱讀和寫作的工作流程以及持之以恆的實踐,這說起來簡單,但實踐起來卻並不容易。 P19
在實踐卡片盒筆記法時,應當做到理論與實踐之間的時常循環。 P21
導論 P23-26
市面上的大多數寫作類書籍都是教大家從一張白紙的狀態下開始寫作,是但實際上寫作過程的開始應當向前延伸到記筆記的過程,並且記筆記是關鍵步驟。 P23
由於記筆記對於我們來說太過稀鬆平常,並且筆記是好是壞也沒有任何反饋,因此在寫作成文之前記筆記的重要性常被我們忽略。但實際上寫作一篇論文的難度和質量,更多取決於寫作開始前的準備階段,即“功夫用在平常”。 P24-25
學會組織寫作和記筆記的另一個好處是,你不再需要動用稀缺資源——意志力,也一樣能做好這件事。 P26
第一章 緒論 P27-49
1.1 關於寫作,你需要知道的 P27
1.1.1 本書的主要目的是:告訴你記筆記的正確結構,以及從記筆記開始教你搭建寫作的工作流程。
你在寫作時總是拖延,也許是因為你的工作流程不對。
在日常生活中為自己制定計劃是一個很好的習慣,但制定結構鮮明的計劃卻不適用於研究、思考、寫作這樣的【開放式過程】P28。
【封閉式過程】:完成一次商場購物、上完一門課、考完一次試等等。
好學生與差學生之間的區別就是,是否會滿足於問題探究的“淺嚐輒止”
好學生們會不辭辛苦地尋找好的視角、閱讀海量文獻,但卻未必真的能如其所願,可能會迷失,患上“冒牌貨綜合徵” P29。
而差學生則可能會有【鄧寧-格魯克】效應,自我感覺良好,不會有太多的自我懷疑的行為。 P29
1.1.2 好的解決方案往往簡單且出人意料 P29
卡片筆記法的好處
此工具書的第一個好處是,我們可以用簡化的結構搭建複雜的內容。
第二個好處是,我們只需要投入很少的精力,改變一下工作方式,就可以開始做研究。
第三個好處是,我們使用的兩個方法都是經過了實踐檢驗的成功方法:其一是盧曼卡片盒技術;其二是持之以恆地使用、形成習慣,使得所有環節相互銜接形成一個【整體】,才能發揮出戴維·艾倫所說的GDT(Get Things Down)理論的效果,摒除掉思維中的雜念。 P31
整體觀與模組化:GDT原則儘管無法直接被照搬到學術寫作中,但其體現的【整體觀】卻與盧曼卡片筆記法是相通的。我們必須既要把寫作分割為一個個獨立的模組(block),也需要將它們相互聯繫、並在各個組塊之間熟練切換。 P32
1.1.3 盧曼卡片盒
它的實踐:它的發明者尼克拉斯·盧曼,憑藉這種筆記法,從一個公務員成長為了社會學教授,出版了近60本學術著作,其中包括一本轟動一時的著作:《社會的社會》The society of society,1997。
選擇正確的工具,然後正確地使用它:很多人不相信盧曼達到如此高的學術成就是輕鬆的、過程是自我愉悅的,但實踐證明我們只需要調整一下工作流程,就能夠讓自己在學術創作的過程中保持掌控感、保持靈活性、保持思想的開放性、保持工作和動機的一致性,從而就能保持興趣、輕鬆創作。感到痛苦,也許是因為工作環節中的阻力太多。 P35-36
簡單東西的革命性:比如亨利·福特發明的傳送帶
1.1.4 盧曼卡片盒使用手冊
兩類卡片盒
一類是文獻卡片盒
第二類是主卡片盒
所有這些卡片都出現在索引卡片中
使用原理:
a.在閱讀到值得記錄的信息時,首先在卡片上用自己的話記錄想法並記錄文獻來源;
b.其次查看過去的筆記、與新的筆記建立鏈接。
c.用統一的編碼系統為所有筆記編號,每一條筆記都具有唯一的編號。
自下而上的主題:不提前預設任何主題,而是根據筆記之間的關聯開發出眾多主題。
1.2 關於寫作,你需要做的 P40
寫作並不難
使用卡片盒筆記法會使寫作變得有趣、不消耗過多的意志力。
你需要做的只是在筆記盒中搜尋筆記,整理已經成型的論證和論據。 P40
很顯然,現在,寫作並不是從一張白紙開始,它的每一步都在你的能力範圍內,並且簡單明了。 P41
記筆記也是很簡單的一件事
思考、閱讀、理解和提出想法才是記筆記的關鍵
你需要做的就是在閱讀時準備一支筆(或電子筆記)
撰寫論文分為以下幾個步驟:P42
1.記閃念筆記,統一放在一個“收集箱”中
2.記文獻筆記,只要你閱讀了什麼。要非常簡短,要用自己的語言記錄,盡量濃縮引用。統一保存在文獻管理系統中。
3.記永久筆記(permanent notes)。 P42
打開閃念筆記和文獻筆記,思考這些與你自己的研究或者興趣點有什麼關聯,在永久筆記中記錄下來。
要像在寫作一樣,使用完整的句子,標註清楚來源,做到精確、清晰和簡短。
之後,扔掉第一步的閃念筆記,把文獻筆記放入文獻管理系統集中管理。
4.把新寫的永久筆記添加到卡片盒中。添加原則是:
要跟在一條或多條舊筆記後面,建立鏈接。實在連接不上就放在最後。
5.從系統內部自下而上發展主題、問題、研究課題。看看卡片盒裡那裡已經形成了筆記鏈,哪裡已經建立了想法群。 P43
6.一段時間後,會積攢到足夠多的想法去確定一個主題。
7.把你的想法變成初稿。
8.編輯、校對你的稿子。
1.3 關於寫作,你需要具備的能力 P46
核心理念:簡化、系統化。
一個例子:太空中能用的筆:美國研發了一種,而俄羅斯選擇使用鉛筆。 P46
盧曼卡片盒筆記法的核心理念:專注於寫作,不要把簡單事情複雜化。
學術寫作應當盡可能擯棄不必要的干擾。非系統化的閱讀技巧會使得你想要在新舊想法之間建立鏈接時遭遇重重阻力,除了一個專心思考的大腦和可靠的筆記系統,其他都是多餘的。
工具箱:閱讀寫作時需要的四種工具:
a.書寫工具,用於寫寫畫畫、記閃念筆記,
b.文獻管理工具,如Zotero, Citavi,用於收集文獻以及閱讀過程中寫寫划划。見take smart note網站
c.卡片盒,關鍵是能夠支持筆記間的雙向鏈接。例如Obsidian,RoamResearch等
d.編輯工具,例如word。 P49
1.4 關於寫作,你需要注意的幾個問題 P49
不要因為工具簡單就不去堅持。
不要懶於思考卡片盒中筆記與筆記之間的關聯。
《卡片筆記寫作法:如何實現從閱讀到寫作》(第二章)
第二章 有效寫作的四個基本原則
2.1 寫作是唯一重要的事 P51
本書提出了一個反傳統的觀點:學生無法通過【學習】為【研究】做準備。 【學習】本身就是在【做研究】,因為【學習】就是為了獲得新的洞見、並公之於眾,與同行進行交流分享。
分享的形式不僅僅限於在期刊上發表。評審、交作業給老師、小組討論等,都是一種分享。 “當作者可以離開現場的那一刻,這篇書面文件就成了對真理的公開見解。 P52”
知識的呈現和生產是硬幣的一體兩面,二者不能分割。
寫作重要,並不意味著要把所有時間都花費在【寫】這件事上,在【寫】之前的工作環節更加重要,比如閱讀、聽講座、做演講等。 P52
帶著【最後要寫作】這個目的來做這些工作,反而會收穫更多。收穫的多少的唯一差異,就是改變自己對於【寫作】這件事的看法。 P52
2.2 簡潔是最重要的 P53
越簡單的想法往往具有越強大的效果。 P53
一個例子:馬爾科姆·麥克萊恩發明海運集裝箱
概念:【二階效應】 P54
想法簡單,並不意味著要實踐它也同樣簡單。
傳統筆記法中的誤區
通常學生在記筆記時,往往採取的是多點開花式的方式,筆記原件散見於各個地方,全靠大腦記憶筆記存放的地方。
在將筆記分類時,經常使用的邏輯是【筆記誕生於哪個主題】,而不是【要將筆記在哪個主題下使用】
盧曼筆記法對於傳統的顛覆: P55
將所有筆記格式標準化,像是集裝箱那樣。
根據【如何使用】來為筆記分類。
關鍵在於記好三類筆記:
閃念筆記 Fleeting Notes
永久筆記 Permanent Notes
項目筆記 Project Notes,只與某一特定項目有關。
三個錯誤不要犯:
不要把不同類別的筆記混在同一個文件夾中。 P56
在記項目筆記的過程中,務必區分開項目筆記與永久筆記,與主項目無關的筆記歸類到永久筆記中,不要直接丟棄。
不要把所有材料都放在閃念筆記中,這樣會給自己帶來很重的日清負擔。
記閃念筆記的注意事項
門檻要足夠低
要在1-2天內迅速轉化為永久或項目筆記。在閱讀中在句子下劃線、寫下的評論如果不及時處理,很快就會因為忘記【我為什麼要這麼做】而變得毫無意義。
記文獻筆記和永久筆記的注意事項:
要簡短、謹慎和細緻,盡可能不要孤立。
文獻筆記和永久筆記可以平行記錄。文獻卡片盒主要用於記錄文獻的基本信息。永久筆記則是對文獻筆記的進一步思考。
“永久筆記是以書面形式包含實際思想或觀點的文本” P58
項目筆記的注意事項:
表現形式包括:手稿中的評論,與項目有關的文獻收集;大綱,草稿片段,備忘錄,待辦事項,草稿。
大部分筆記軟件中都支持創立單獨的項目頁面,它們與永久筆記之間不會相互干擾。
作者建議為每個項目建立實體的文件夾。
2.3 沒有人完全從零開始寫作 P60
傳統的寫作技巧:確定研究主題,圍繞主題組織材料,是一種線性規劃(P59)。學習指南試圖將寫作這件事塞進一個線性框架裡,這本身就是造成寫作困難的主因(P62)
作者的觀點是,任何寫作都不可能遵循線性規劃,而是多個環節的循環往復。每一項知識性的努力都是從已有的觀念開始的。
相應的理論是漢斯·喬治·加達默爾提出的【解釋學循環】理論 P60。
因此我們應當建立一個不斷增長的外部思想庫作為一種實質性的工作,以此輔助我們思想、興趣的發展,從外部反映出我們對知識的延展性理解。
在搭建卡片盒的過程中,我們不僅能夠切實看到研究的生長脈絡,而且每一步的成長所依據的真實材料都有跡可循。因此,論文的完成就不再是“從零開始”,而是從一條條筆記開始。 P61
作者反對學術寫作是由“頭腦風暴”開始的說法,P62
我們不可以過度依賴大腦,因為大腦可以記憶和調取的信息都十分有限。
卡片盒筆記是打破線性順序問題的前提。寫作應當是一個多環節不斷循環的過程。 P62
儘管寫作不是一個線性的過程,但你仍需要一個清晰可靠的工作結構。
2.4 讓工作推動你前進 P64
作者認為,我們不應該讓工作成為消耗能量的一種存在,這樣只會讓我們陷入拖延的惡性循環。
相反,我們應該讓工作行為本身成為一種正向的激勵,從而推動整個任務前進。
【反饋循環】是所有學習行為中的關鍵因素,有了它,我們才能逐漸擅長一件事。 P64
要成長的第一步,就是不斷尋求反饋,而不是迴避反饋。這樣才能形成“成長型思維”(P64)。
另一方面,無數的小反饋循環會幫助你避免錯過改正大錯誤的機會,從而避免事態進入無可挽回的境地。
放在卡片和筆記法上,即是說:你每寫下一張永久筆記,都是在檢驗我們是否真正理解了所閱讀的東西,都是在練習用自己的語言形成觀點。 (P66)熟能生巧。
永久筆記還會幫助我們檢驗,新舊筆記中所包含的思想觀點是否出現了前後矛盾的情況,從而代替大腦幫助我們梳理思想之間的聯繫;聯繫越多,越有利於我們理解新的信息。 P66
《卡片筆記寫作法:如何實現從閱讀到寫作》 (第三章)
第三章 成功寫作的六個步驟
3.1 明確區分獨立而又相關聯的任務
全神貫注於每一項任務 P69
如今我們的注意力正面臨著越來越多的干擾因素,注意力提升很不容易。
不要一心多用 P69
一心多用會讓我們疲憊不堪,從而降低工作效率。
【曝光效應】:將熟悉和技能提升混為一談(Bornstein,1989),其實可能是低水平的多次重複。
【心流狀態】:(Csikszentmihalyi,1975)
卡片盒筆記法通過結構化的工作流程,從而提高我們的注意力。
不同的任務需要不同的關注度 P71
我們不能一邊寫作,一邊審閱,二者的行為邏輯相悖。應該先把所有想法落在紙面上,再跳出文章扮演一個批評者的角色。
寫作大綱:先確定一版,並在寫作過程中滾動修正。
整合與發展思路:不斷調整筆記集群之間的連結點,找到最適合的角度。
【集中的注意力】與【漂浮的注意力】 P74
【創造力】需要的兩種能力:開放活潑的思維,與傳統的分析框架,需要在二者之間靈活切換。
做專家,不做計劃制定者 P75
指導書看得再多,不及自己親身實踐一次。
【專家】已經內化了必要的知識,積累了足夠的實踐經驗,從而能做到依靠直覺處理複雜情況。
卡片盒筆記法以寫作為導向,通過記三種筆記,不斷提供給你足夠多的刻意練習的機會,讓你直觀判斷自己寫作技能的成長情況。
寫下來為大腦減負 P77
我們的注意力和短期記憶容量都是稀缺資源。最多可以同時在腦中保存5-9件事(Miller,1956)
【蔡格尼克效應】:未完成的任務往往會佔據我們的短期記憶,直到它們被完成。
而我們可以通過寫下未完成的任務來欺騙大腦該任務已經被完成了。這就是卡片筆記法的工作方式。
第二步是確保我們始終把思考的結果寫下來,而不用一直記在心裡無法回溯。
減少做決定 P80
大腦的第三種稀缺資源:驅動力或意志力。所以應當減少做決策從而保留資源。
為此,應當通過系統化的、結構化的工作流程,讓身體依靠肌肉記憶來運轉、繞過決策環節。而卡片筆記法產生作用的機理也在於此。
3.2 閱讀和理解
閱讀時手中有筆 P83
時刻準備著將輸入的信息進行觀點輸出。
記筆記不能照搬原文,而應當不斷練習用自己的話精確轉述看到的原文、轉換為自己的話語體系。
文獻筆記要盡量簡潔,其最終服務於永久筆記。
保持開放的心態 P86
因為我們會不知不覺中陷入【認知偏差】。
如何借助外部系統發現我們的心裡局限性? ——
首先,把整個寫作過程顛倒過來;其次,收集信息時不管支持什麼論點,而只看有沒有關。
對於卡片筆記法來說,首先集中精力於積累,但不要預先確定你的結論,應當同時收集兩個對立面的觀點、信息、素材。最後你可能會發現,相反的觀點恰恰幫助你的思維走得更遠。
培養抓住要點的能力 P89
通過練習,我們能夠不斷豐富自己的【思想工具】,形成更加具有一般性、普世性的分類方式,從而加深自己的思想深度。
就卡片筆記和學術寫作來說,閱讀學術文章的困難在於需要充分調動長期記憶以及記憶點之間的關聯性,同時要篩選出最重要、最相關的信息,同時還需要跳出單篇文章本身來思考:作者要說明和要排除的分別是什麼?
辨別模式、質疑所用框架,並發現不同作品間差異的能力,是進行批判性思考並審視文本或談話背後觀點的先決條件。能夠對問題、論斷和信息進行重新構架,甚至比擁有廣博的學識更重要,如果沒有這些能力,我們就無法將知識用於實踐。 P91
寫下來有助於真正理解,這是一種【刻意練習】 P91
永久筆記相當於你自己在對自己進行一次書面的簡短演講。我們必須假設可以使對此一無所知的人也看得懂這條筆記,因為在不久之後你自己就會處於這種無知的狀態。
再者,書面筆記可以迫使我們補全那些在口頭表達中的邏輯漏洞。
第三,可以有效及時規避生活中重複出現的【曝光效應】,即一條信息在眼前出現很多次後,大腦就誤以為真的理解並記住了。不斷及時提醒大腦,自己沒有那麼聰明。
在閱讀過程中學習 P93
單純的重複閱讀沒有任何意義。正確的做法應當是在閱讀過程中不斷向自己提問、設置阻礙、主動思考。
3.3 記卡片盒筆記
培養自己超越閱讀文本既定框架的能力。把閱讀材料的信息轉換到自己的語境中來,思考它與其他想法的意義,然後明確記在書面上。 (P96)
3.3.1 堅持每天記幾條筆記 P97
把宏大的寫作任務分解為每篇文章寫幾筆想法這樣的簡單易行的任務。
3.3.2 在大腦之外思考:給大腦建立一個腳手架 P99
做卡片筆記,就是在寫作過程中與卡片盒中已有的筆記不斷對話。
這種對話形式滿足了複雜性思考的需求,一是有充實的佐證材料,二是語言固定,三是具有了客觀性,從而避免了大腦和心理體驗的絕對主觀性。
寫下卡片筆記必須思考的一點是,我寫下的內容為什麼能夠引起我的興趣?
僅僅是寫下這些問題,並明確新問題與卡片盒中已有筆記之間的聯繫這件事本身,就已經是在做研究了。
3.3.3 告別死記硬背的學習 P103
如何處理文獻筆記?
必須把這些筆記內化到我們自己的思想網絡中,放進一個思維的上下文中
不借助外部記憶工具的大腦,真的值得追求嗎?
對於學術思考和寫作來說不值得追求,因為你會迷失在海量的細節之中,無法進一步抽象、概括、提煉。
你害怕遺忘嗎?
遺忘,是大腦在我們的自主意識與長期記憶之間豎起的一道屏障,是一種主動抑制。
而記憶真正有用的機制,是把那些對我們有用的信息重新帶回意識中。
那麼應當怎樣使用記憶力資源?
將記憶的【存儲強度】轉化為【提取強度】之上。利用特定的線索觸發特定的記憶,在信息碎片之間建立橋樑。
如何建立橋樑? ——首先,環境具有很強的提示性。其次,盡可能多的建立起上下文聯繫。最後,刻意製造變化和對比,從而幫助總結不同信息之間的異同點(P109)。
為什麼我們能夠迅速記住故事情節? ——因為大腦本身就是偏好記住有意義的信息。 P107
艾賓浩斯曲線的不足在哪? ——他故意使用了像隨機字母組合這樣無意義的信息,以剔除文字本身含義的干擾。而【學習】這件事本身就不是死記硬背,而是在信息與信息之間建立有意義的聯繫。 P107
學習和記憶意味著:1)理解,2)能夠使用上下文進行自主闡釋,3)能夠穩定提取;當學懂了之後,就記住了。
3.3.4 將永久筆記添加到卡片盒中 P109
1.優先添加到已有的筆記之後,構建起筆記橋樑。
2.借助現代軟件,實現多條筆記之間的鏈接,
3.建立索引。
3.4 發展想法 P110
盡力避免把筆記盒變成相互之間沒有聯繫的【維基百科】
不要盲目追求筆記的完整性,而應當追求最終文稿中的論證是否有缺失。記住【什麼都記等於什麼都沒記】
3.4.1 構建主題
建立索引,目的是建立找到筆記的入口。
可以打關鍵詞。但不要打過多關鍵詞。這樣會使得筆記【詞典化】。更多關注筆記之間的聯繫。
對某個主題或子主題進行概括,實現利用筆記進行思考。
培養自己的【寫作者思維】:讓收集的資料服務於你正在研究或者感興趣的寫作主題,根據這些主題來給資料打標籤。 P113
3.4.2 建立智能連接:做好交叉引用
當一個主題下的內容足夠多時,應當對這個主題下的筆記進行綜述,並且做好筆記的鏈接。
最常用的鏈接,是普通的筆記到筆記之間的鏈接。
3.4.3 比較、糾正和區分筆記 P116
比較筆記的作用:1)討論分析對於同一問題不同學者/視角/資料之間的差異。 2)發現矛盾、悖論或對立。包括資料中的和自己的思想中的。 3)更新視角。
3.4.4 將卡片盒作為思考的工具箱 P118
Q:什麼是“思考的工具箱”?
A:使用卡片筆記盒幫助自己構建一個“思維模型工具箱”,
工具箱的作用:
1)收集不同的思維模型框架,避免思維僵化
2)對抗現實世界的信息碎片化問題,加深思維深度、增強記憶能力
3)形成“學習行為”的自我正向激勵循環
3.4.5 將卡片盒作為創意機器
【史蒂夫·喬布斯:“創造力只是將事物聯繫起來。” P121】
所有好的想法和創意,都必須經歷一個漫長的思考準備過程。
創意需要直覺,而直覺是人腦中知識和經驗沉澱後的體現。
舉例1:史蒂芬·約翰遜,“慢直覺”概念的提出。 P122
舉例2:英文單詞“new”的原始含義
卡片筆記法的貢獻:把一系列的想法以相互聯繫的方式陳列在你的眼前,方便對比、然後發現細微的差異
3.4.6 在卡片盒內思考:培養抽象化能力 P123
在形成學術文章時卡片筆記法的貢獻內在機理:把想法從原來的上下文中剝離出來,先進行抽象,隨後予以再具體化。
抽象運用場景1:欣賞藝術作品
運用場景2:工程師
外在機理:為我們把想法進行抽象和具象提供一個適當的操作性系統。
摘抄:【“產生新想法,更多的是需要突破舊的思維習慣,而不是提出盡可能多的想法”。 P125】
作用/原理:對抗惰性,獨立思考。
1.學會抓住細節背後的主要思想
2.反复確認你下結論的事實依據,防止結論以偏概全。
例1:亞伯拉罕·瓦爾德的例子 P126;“倖存者偏差(Taleb,2005)”
例2:羅伯特·麥克馬思(Robert McMath)
例3:奧利弗·伯克曼 《解藥:無法忍受積極思維的人如何獲得幸福》
摘抄:【“如果我們試圖提出有效的新想法,就必須要知道那些已經被證明不起作用的東西。P127”換句話說,需要尋找問題背後的問題(元問題)。 “大多數情況下,解決問題的關鍵是對其進行重新定義,然後採用現有的解決方案。”】
3.反思自己思維中的盲點:
途徑1:經常設問:尋找問題背後的問題 P127
途徑2:認真對待看起來簡單的想法,不要迷信於手段的複雜化。
3.4.7 通過設限來促進創造力 P128
1)簡潔:每條筆記的信息量最好不要超過電腦或手機的一屏
2)標準化:按照標準的結構記筆記,解放大腦記憶空間
3.5 分享你的洞見 P131
先收集筆記和論點,其次根據筆記豐富的集群勾勒自己的論點,最後刪除冗餘的內容。
3.5.1 從頭腦風暴到卡片盒風暴
對於頭腦風暴法的批評:容易獲得的想法不等於有質量的想法。
大腦天生偏愛於生動具體、有情感附加、好提取的想法。
寫作“進化論”:我們的工作之所以能不斷推進,靠的不是事先計劃,而是過程中的試錯。
好的問題的特徵:既相關又有趣,既不太容易回答,又有可能用現有的材料解決,或至少沒有超出我們的能力範圍。
3.5.2 從自上而下到自下而上 P134
好處:看到已有想法的局限性、不足,對新意見保持開放心態
3.5.3 在興趣的驅動下完成任務 P135
研究認為,學習動力來源有二:明確學習意義;關聯個人目標
操作方法:不斷詢問自己工作中的樂趣點;拓展研究興趣,順水推舟;
把大的寫作任務分割為一個個小目標,從而便於適當調整方向
我們越能控制自己的工作,就越不需要強迫自己去完成,工作才能越有動力。
摘抄:研究認為,選擇權對人的激勵性的大小受到了個人對任務的價值判斷高低的顯著影響,個人越認為任務有價值,那麼自主選擇就越能夠激勵人們前進。 (Moller,2006)P137
3.5.4 完稿和修訂:卡片筆記法的兩個關鍵點
1.既要結構化,也要靈活一點。文章大綱會不斷變化,所以它只是個參考。
2.同時開多個項目,讓一條生產線上的副產品成為另一條生產線上的原材料,這樣才能發揮卡片筆記法的最大威力。學會藉力打力。 P137
3.5.5 放棄做計劃才能成為專家 P139
1.當【計劃】僅僅關注結果而不關注過程時,它就失敗了。
2.只有那些即時的、多次重複的反饋才對於個人成長有幫助。
摘抄:帕金森定律,(Parkinson,1957),P140
3.5.6 反復修改
草稿只是草稿:必須勇於刪除冗餘內容;或者將冗餘部分轉移至其他文檔中。
3.6 養成習慣
習慣做某事,不代表你有足夠的控制力。舊習慣並不總是靠得住,所以要培養新的記筆記的習慣。
不要妄圖與舊習慣決裂,也不要強迫自己。要有策略地逐步讓新習慣取代舊習慣。 P142
後記: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