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indMap Gallery 《筆記的方法》讀書筆記
記筆記,對一個一般人來說,是很好的成長方式,而這本書就是讓一般人學會如何透過筆記,增援未來的自己。所謂增援自己,也就是希望在未來的某一天遇到問題、困難的時候,可以藉我們所記錄的筆記知識/思考至少能夠快速幫助你少走彎路,甚至是解決它。大白話講,用現在做的筆記,解決未來遇到的問題,讓自己變得更強!
Edited at 2024-02-06 17:39:43《筆記的方法》讀書筆記
書籍訊息
作者:劉少楠/劉白光
網路領域連續創業者,2021年,再次攜手創業
不融資、不給資本市場講故事,堅持為用戶解決樸素具體的問題
出版社: 新星出版社
出版年: 2023-10
相關書籍推薦
《如何閱讀一本書》
《費曼學習法》
《快速閱讀術》
一、應用篇:如何用筆記增援未來的自己
給想法:做為想法來源,不斷思考補充,完善想法
應用輸出:根據想法決定主題,進行串連、改寫、擴寫
給線索:累積素材,運用統一標籤分類
應用輸出:依分類標籤調取線索,進行思考後輸出
給依據:記錄數據和事實,為行動和決策提供支撐
應用輸出:在進行某一領域輸出時,在筆記中選擇事實基礎
二、紀錄篇:如何做筆記,做好資訊預處理
用自己的話做筆記
理論:必要難度理論
儲存有一定難度,知識提取越容易
用自己的話整理學到的看到的內容,會幫助內化理解,在大腦中會更有印象
用自己的話整理,會倒逼自己先思考,有多少思考就記下多少,日後慢慢完善補充
有些摘錄筆記可以補充思考自己為什麼記錄?日後如何使用?自己的想法是什麼
用自己的話記什麼筆記
記錄自己的想法(靈感、有用資訊、生活中的美好)
記錄你瞬間的靈感—靈感筆記(避免靈感轉瞬即逝)
可以帶來具有創意和解決方案或看待事物的新視角
記錄非常有用的信息—很具體且短期內能用上的信息
可以實在的幫我們解決問題,是一種積極的自我投資
記錄生活中的美好—成功日記、感恩日記等
心理學,幫助自己走出情緒低谷
記錄對自己有啟發性的內容
不要為了記錄而記錄,形式、工具、格式等都不重要,重要的是自己受到什麼啟發
不要只是摘錄劃線一些自己「認同」的話,而是在錄音時向自己提問
例如:可以用在什麼地方?我有沒有看過/做過類似的事情
記錄反直覺的訊息
解釋:違背與我們直覺認知的事情
舉例:筆記軟體直覺天然認為是為有紀錄習慣的人研發設計的有強大功能的app,但flomo反而更重視大多數初級入門的使用者需求
一個思考
多元思維模型不是用來證明機會有效的,而是用來證偽的
舉例:在工作有一個點子那就要從成本、需求、技術、合規等各個方面來考察這個點子
如何發掘反直覺訊息
逆向思維
抱著好奇心去挖掘、研究、思考
同時保有兩種截然相反的觀念還能正確行事,是第一流智慧的標誌
記錄讓你情緒波動的事情
有利於我們更敏銳理解自己、覺察自我
有利於自身的情緒健康
增強理性的決策能力
記錄情緒的就像是輸入數據,你可以像程式設計師一樣根據記錄調試自己的狀態
情緒記錄怎麼記—方便進行回顧與調試,做讓自己情緒好的行動
當日情緒的好壞標籤(高中低)
扼要的當天行動
記錄情緒波動的原因
記錄情緒的要點:真實坦誠的記錄並記錄情緒發生的場景環境
記錄自己的實戰經驗
為啥要記錄實戰經驗
理論學習 實踐才能更快速的進步,實踐經驗是解決現實問題不可或缺的依據
記錄實務經驗為複盤和進步提供依據,成長的速度和效率會很高
實務經驗怎麼記
如實記錄,對抗認知失調,準確客觀記錄複盤
解釋
認知失調—大腦的保護機制,2個認知彼此衝突,內在動機放棄或改變某個認知,使得自己認知調和一致
舉例:自己認知自己很聰明但是做了一件愚蠢的事兒,於是就會為自己的愚蠢決策找藉口
盡量詳細記錄重大決策的過程和結果
更方便進行複盤,不斷迭代自己的思考模式,提升自己的核心競爭力
精煉核心內容
可以幫助你更好的調用筆記的內容
因為足夠核心簡短
可以鍛鍊決策能力和思考能力,而不是作者觀點的複讀機
如何讓精煉核心內容
先了解一本書的目錄和結構,可以隨時在微觀和宏觀之間切換,避免過多注意內容細節,記錄瑣碎繁雜
反覆刪減,減少冗餘
這樣會更明確自己記錄的目的,思考也會隨著刪減而更加深入
反覆整理,避免臃腫
對於重複訊息,進行剔除刪減
同一個核心的筆記
對於同類、同一學科、思想的筆記進行定期的歸納總結
就可以使用深度的筆記軟體flowus
經過一段時間累積後,對於有因果關係的筆記可以整理合一,並記錄他們之間的聯繫和關係
可以使用深度的筆記軟體flowus
用標籤為筆記分類
用標籤分類的好處
方便快速呼叫提取某一分類下的所有筆記
一個思考
但是使用時去提取碎片的筆記,效率還是有點低,最好是定期整理成比較系統的完整的結構
打標籤可以實現網狀分類,不單單是層級分類,提高提取筆記的效率
可以先記錄內容,日後再新打或增加標籤
由於現在輸出的知識很多都不是單一的學科,所以同一個內容往往可以使用到多個領域下
打標籤分類原則:思考方式,喜好,提取時方便
作者個人習慣:四大標籤相輔相成
有優先級,項目是實踐的思考執行及復盤,項目中的問題可以在領域和興趣中找到答案
專案也可以精進領域和興趣,興趣和領域也可以轉化,收件匣的內容都會整理到其他三個標籤下
inbox:收件匣、「快取」,還未想好分類的內容,日後再進行處理與分類
area:自己的工作,堅定要一直精進並有價值的領域分類(北極星)
project:有明確起止時間的事情,例如工作中的項目,例如工作應徵等
resource:興趣,但也可以轉化為領域的資源
一個思考
我目前很少記錄工作相關的項目,但日後可以嘗試,所以我更多的是在閱讀時在books中記錄,後續再分類整理到領域和資源中
興趣可以是一些生活興趣(健身、穿搭、旅遊)
light的個人習慣
內功心法
需要長期投入精力,進行修練的,需要深度內化理解輸出
招式套路
方便索引的素材、依據等,不會專門的更內化,只要提取的時候方便找到就好
實務經驗
上述兩個標籤都是理論,實務經驗也是能夠優化決策的非常重要的input
一個思考
其實在領域、興趣中都可以有子標籤分類為需要深化理解輸出的部分和僅僅作為索引的素材工具
舉例:領域/營運中我的思考想法是需要內化的,有些模型工具現成可以用到的就是招式套路
主觀的、能夠增援自己的標籤分類非常重要
之後要嘗試做更多主觀的分類。不要急,隨著輸入積累,分類系統會慢慢生長
一些標籤分類建議
結合自己的需求,先借鏡再改造
借鏡中摸清分類的「邏輯」
改造時結合自身的需求最重要
避免記錄越來越多,標籤混亂
設定標籤說明書,動態生長,不斷迭代
設定緩衝區,先記錄,後再打標籤整理(inbox)
定期整理,維護知識網絡
定期刪減合併,刪除自己不看的不需要的,相同類別進行合併
經過思考可以給同一個內容新打多個標籤
尋找標籤之間的聯繫,連點成線,從一個memo累積、整理、聯繫成為一個完整輸出/一個完整的議題
透過回顧,持續刺激
為什麼需要回顧
對抗遺忘曲線,輔助想起曾經的筆記,在應用中及時想起
推動知識內化,深度理解,轉化為真實自己的知識
知識結構會不斷優化,從記錄—內化—實踐—創新
知識連結增加,不斷發展新知,從知識點到網狀,可以多角度思考、印證同一個知識
影響現實,真正解決現實問題,例如自己認同的原則、訊息,不斷提醒自己,幫助解決現實問題
感性層面,與過去的自己對話,認知自己
怎樣實現更好的回顧
定期持續的投入時間
每次記錄時回顧、每日/次日回顧、每週/月回顧
回顧時同步思考
這筆記和最近遇到的什麼事有關
這筆記我有什麼想要補充的思考或實務經驗
補充深度思考,多元角度
這筆記和其他的那條筆記有關
關聯,建構知識網絡
保持與筆記的互動(有的互動再互動,不要為了整理而整理)
增加:增加標籤或思考
刪除:囤積太久沒看的內容、摘抄的名言金句、一次性過程性內容(備忘錄式)
改寫:重新思考,深度內化,改寫成自己的知識
三、收集篇:如何篩選,取得高品質資訊
審視自己與資訊之間的關係
避免資訊成癮
與播客手機大腦知識關聯
打破訊息繭房
不是了解了就能規避,而是要保持高度的覺察
資訊繭房影響很大,我們需要自己去覺察去逆向思考,去論證,再下結論
掌握資訊主動權的三項原則
不必成為全能專家,選擇一個或幾個主要的領域去精進,不要追求全能全知,而要追求深度
以具體問題為牽引,去蒐集和累積資訊
問題越具體,蒐集資訊思路越清晰
舉例:現階段想要探索工作的意義,什麼樣的工作有意義
主動監控,保持質疑
不要盲目的相信一個觀點,而要去思考完整的邏輯、適用的場景
三個建議:關於獲取高品質信息
做減法,削減資訊來源
當下最寶貴的是注意力,專注在有價值的訊息
削減利用你情緒的訊息來源:例如標題黨行銷號啥的
削減讓自己過於舒適的資訊來源:資訊處於自己的舒適區,會有惰性,舒適表示沒有新知或啟發
削減缺乏具體事實的資訊來源:過於主觀的觀點,沒有包含長期的實踐
做加法,增加書本以外的優質資訊來源
把他人做為資訊來源,聽實踐者言,同時告訴對方自己擅長領域,以便成為對方的重要訊息來源
重點聽過程中的細節
重點聽複盤失敗的經歷
可以關注本人文章或採訪,不是第三方敘述
作者建議:整理關註名單,把他們的社群網站、資料、文章等放進去,定期學習
把自己當作方法,下場去實踐(項飚的書)
去現場觀察
投入時間,投入金錢,親自實踐
詳情可參考:《把自己當作方法》讀書筆記
做乘法,用多重視角看待訊息,學會轉換視角
考察概念
往下看,挖掘表面的話語真實的概念定義、隱藏的訊息
是有效思考的基石
所以工作中才有:“對齊”“共識”
尋找範式
往上看,尋找抽象的方法論、共通性
一個領域、一個專案的方法共通性是否可以用到其他的專案、領域中
順藤摸瓜
向四周看
舉例
讀一本書的參考書、提及作者
一個文章訪談的一個人,這個人的相關著作的個
四、心法篇:以我為主,持續不斷
以我為主:人是萬物的尺度,我是我所有知識的尺度
累積什麼知識?思路目的-增援未來的自己的知識
首先要先明確我的目的、真實需求和問題是什麼
我的目的是在我擅長的領域精進、研究世界和人類、輸出獲得自我價值和成就
審視知識,看看該學什麼
再一次,不要在意廣度而在意深度,人的時間和精力是有限的
不要做一個研究長期主義的乞丐,先解決現實的需求和問題非常重要
理想雖寬廣浪漫,現實卻深深影響你最基礎最天然的需求,二者缺一不可
按照自己的需求和問題學習積累,才能有更多實踐的機會
知識才有機會真正的為我所用,更深刻地理解
知行合一,其實更好的理解是行知合一
建造自己的提問機器
好的問題會引導我們持續探索答案(北極星),會推動我們不斷學習、前進
我目前想要探索的問題是
工作的意義是什麼?在這個時代我們要如何運作
人類和社會是如何運作的?我們的行為和思想都是怎麼形成?為何形成
持續不斷:知道方法,帶有思考,最重要的還是堅持
價值—方法和工具或許重要,但持續堅持重複是第一要義
在一個領域持續累積、記錄、輸出
不要頻繁又廣闊的積累
舉例:創作者營運/用戶營運/ip營運孵化 這其實就是我一直在做和今後想做的領域
方法—打造持續不斷的系統
咋設計這個系統
控制主觀意願,保持熱情
設定上限,讓自己的慾望不容易被滿足
以最差的狀態設計目標
不要把目標定為要讀幾本書,而是不要超過幾本書
幾個方向前進,靈活切換重點
避免遇到困難和雞蛋在一個籃子裡
設計客觀環境,因為意志力是有限的
把一件難以堅持的事情分拆開來,讓自己在不同時間承擔不同角色或讓自己有良性的動力
舉例
不強迫自己看書的時候要隨時開啟flomo紀錄,先減少生產成本標記在微信讀書就可以
閱讀的時候及時分享,閱讀之後形成完整的輸出也是良性動力
類似於營運的方法,長期主義是很難得,短期價值也很重要
根據價值觀管理時間—你想成為什麼樣的人
《上癮》中時間塊概念,類似釘釘日曆、蘋果,理論說比待辦事項有效
詳情可參考《上癮》讀書筆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