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indMap Gallery 《被討厭的勇氣》讀書筆記
《被討厭的勇氣》一書講述了我們的不幸是誰的錯、一切煩惱都來自人際關係、讓干涉你生活的人見鬼去、要有被討厭的勇氣、認真的人生活在當下。
Edited at 2021-08-16 07:12:13“阿德勒個體心理學”
引言
世界極為簡單,就是你把世界看得複雜了
人活在自己營造的主觀世界裡
每個人看到的世界都不一樣
人可以改變
只要改變思維方式
決定我們自身的不是過去的經歷,而是我們賦予經驗的意義
如何看待世界,如何看待自己(人生觀、世界觀)
第一夜 我們的不幸是誰的錯
目的論和原因論
人的行為,是現在的目的選擇,而不是過去的原因影響
先有目的,然後製造出對應的情緒
人類是有感情的,但是並不受感情支配
重要的不是過去發生了什麼,而是現在你如何理解(詮釋)
執著被給予了什麼,現實也不會改變
你想變成別人嗎
變成別人,就能幸福嗎?
悅納目前的自己
重要的不是被給予了什麼,而是如何利用被給予的東西
你的不幸,都是自己選擇的
沒有人想作惡,趨利避害,
「善」不是普遍道德意義上的善,是「有好處的」「利己」的
「惡」就是沒事的事,沒事的事沒有人會做
你在某個階段選擇了"不幸",是因為不幸"對自身而言是一種"善"
人們常常下定決心不改變
性格可能不容易改變,但世界觀的話語有改變的可能性
人一直在選擇自己的生活方式
選擇新的生活方式,生活就會充滿不安
儘管有些不滿,但還是不改變的話語比較輕鬆
生活方式是指:人生中思考或行為的傾向
進而形成人生觀與世界觀
你的人生取決於當下
摒棄自己為不改變找的藉口
用「如果怎樣怎樣我也可以」安慰自己,根本就不會改變
要有獲得幸福的勇氣,勇敢嘗試新的生活方式
第二夜 一切煩惱都來自人際關係
為什麼討厭自己
討厭自己的目的,對自己來說是一種“善”
覺得自己個性也不好,外表和身材也不能讓人滿意
因為害怕被否定,被輕視,被拒絕,在人際關係中受傷的藉口
藉口可以讓自己接受不順利的人生
透過自我厭棄來逃避人際關係
注重別人看法,自我評價低,沒有自信,自卑,
一切煩惱都是人際關係的煩惱
要消除煩惱,只有一個人在宇宙中生存
自卑感來自主觀臆造
自卑感是一種自己沒有或只有一點價值的感覺
是感覺,是和他人比較,而不是客觀性的事實
價值必須建立在社會意義上
人的一切煩惱源自於人際關係
是缺點還是優點,看自己如何理解與對待
主觀性的解釋
自卑情結只是一種藉口
自卑感人人都有,本身不是壞事
追求優越感
自卑情結是把自卑感當作藉口使用
不想改變,或不想努力,認定現實無法改變
不願意犧牲目前所享受的安逸,即使不滿,卻更願意維持現狀
無法接受無能的自己,找來的藉口
越自負的人越自卑
第一種模式:表現的自己好像很優秀
沉浸在虛假的優越感裡
另一種模式:誇耀不幸
借助不幸,顯示自己特別的存在
把不幸當作武器來支配對方
人生不是競爭,不是與他人比賽
追求優越性,不是超越他人,而是和理想的自己作比較
正面看待與別人的差異,我們雖然不同,但是平等
就知識,經驗或責任來講可能有差異,但人的價值不是由這些決定的
雖然前進速度不同,但是大家都平等的走在一個平面上
不與任何人競爭,只要自己不斷前進即可
在意你長相的,自由你自己
人際關係中存在競爭,就不可能擺脫不幸
有競爭的地方就有勝負,就有比較,就會產生自卑感
常常拿自己和別人比較,就會產生「優於這個,輸於哪」的想法
慢慢的你會不知不覺把他人乃至整個世界看成敵人
所有人都會嘲弄,攻擊、陷害自己
實際上,別人真的會關注你嗎?
自我意識過剩
改變思路,人人都是我的夥伴
無法真心祝福他人,是因為站在競爭角度考慮人機關係
把他人的幸福,看作了“我的失敗”
從競爭關係的怪圈中解放出來,再也沒必要戰勝任何人
人際關係中權力鬥爭與復仇
挑起權力鬥爭就是想要獲勝,透過獲勝證明自己的力量
識破對方背後的目的,不要上當
權力鬥爭之後的下一個階段就是復仇
人際關係一旦發展到復仇階段就幾乎不能調諧了
承認錯誤不代表你輸了,就失敗了
受到挑釁時不是要「忍耐」,而是學習不使用怒氣這種工具
發怒是一種交流形態,不發怒也可以交流
沒有必要依賴發怒,或說借助發怒進行交流
我們有語言,可以透過語言交流
不要在人際關係中樹立「我是正確的」信念
你認為自己正確,那對方就是錯的,雙方就不能平等的對話
你認為自己正確,企圖讓對方屈服
就有了勝負,就有了權力鬥爭
人生三大課題/羈絆
工作
無論什麼工作,都不能獨自獨立完成
工作上的人際關係門檻最低,這個階段出現問題,就是自閉
不是不想工作,只是想逃避工作上的人際關係
不是討厭工作,而是討厭因為工作受到他人批評和職責
健全的自卑感不是與別人做比較,而是與「理想的自己」比較
交友
沒有了工作關係那樣的強制力,所以更難進行
朋友或熟人的數量沒有任何價值
不要等別人改變,你自己要勇敢的踏出第一步
不要想著改變他人,而是追求自我改變
愛
戀愛關係
既沒有自卑感,也不必炫耀優越性,平靜而自然
如果對方幸福,就要真誠的祝福,彼此束縛的關係很快就會破裂
家人關係
設立種種藉口來逃避人生課題
把自己目前的狀態,歸咎與他人或環境
把別人看作敵人,而不能看成夥伴
如果你討厭A,說自己是因為A身上有無法容忍的缺點
你是為了逃避與A之間的人際關係
先有了討厭A這個目的,之後才找出的符合這個目的的缺點
蒐集證據
參考:戀人分手
對方沒有改變,只是你的目的變了而已
阿德勒心理學是勇氣的心理學
對自己人生起決定作用的是你自己
第三夜 讓干涉你人生的人見鬼去
不要去尋求他人認可
我們活在一個賞罰的社會裡
如果沒人稱讚我就不去做好事了
先有了受表揚這個目的,才去做事
如果沒人懲罰我也要做壞事
不要活在別人的期待裡
如果自己都不為自己活,誰還會為自己活?
希望得到認可
在意別人的評價
希望被接納
如果你不是為了滿足他人期待而活,那別人也不是為了滿足你的期待而活,那麼當別人的行為不符合你的預期,不發怒也是理所當然的事情
做心理諮商的,幾乎沒有任性者
課題分離
辨別是誰的課題,只需要考慮結果最終是由誰來承擔的
不干涉他人的課題
但也不是放任注意,或是任意妄為
還有就是父母和孩子的問題
學習是孩子的課題,當孩子想學習時,父母可以隨時給予幫助,但在孩子沒有想你求助之前,不可以指手畫腳,妄加乾涉
可以把馬帶到水邊,但不能強迫其喝水
無視本人意願,強迫其改變,結果只會產生更強烈的反作用
能夠改變自己的只有自己
放下別人的人生課題
信任別人,是你的課題,如何對待你的信任,是別人的課題
不要把自己的希望,強加給別人,進行粗暴的“干涉”
別人喜歡或討厭你,那都是對方的課題
關於自己的人生,你能做的,只有選擇自己認為最好的道路,別人怎麼評價你的選擇,是別人的課題,你無法左右
你在意別人的看法,就是因為不會進行課題分離
舉個例子:我有一個討人喜歡的領導
這是自己給自己"幹不好工作"找的藉口
無論上司怎麼發脾氣,都不是我的課題
誠實的面對自己的人生 正確處理自己的課題
因為不想工作,所以製造出一個討厭的上司
因為不願意接受無能的自己,製造出一個無能的上司
良好人際關係的築建
課題分離是人際關係的入口
保持觸手可及的距離感,不踏入對方領域
羈絆的本質是回報思想
要擺脫這種思想,決定自己該如何做的都是自己
分離課題不是自我為中心,干涉別人的課題才是以自我為中心的想法
自由就是被別人討厭
不管怎麼努力,都會有人討厭我們,也會有我們討厭的人
喜不喜歡你是別人的課題
近代哲學家康德“傾向性”
本能性的慾望和衝動性的慾望
慾望和衝動的奴隸
不是去惹人討厭,而是不害怕被人討厭
人際關係的王牌,窩在你自己手裡
原因論想事情只能束手無策,用決定論想事情就擁有了“關係修復卡”
改變了目的,事情就能解決
很多人認為修復卡由別人掌握著,所以才非常在意那個人是怎麼看我的
課題分開後,發現一切卡都在自己手中
第四夜 要有被討厭的勇氣
個體心理學與整體論
不能把精神、身體、理性和感情以及意識和無意識等分開考慮
人際關係的最終目標
難以實現的 共同體感覺
把self interest 變成social intrerst
把對自己的執著變成對他人的關心
拼命尋求他人認可,反而是以自我為中心
對自己的執著就是以自我為中心
身為共同體的一員,能感覺到共同體中有自己的位置,也就是擁有歸屬感,這是人的基本欲求
你不是世界的中心
別人每義務為你服務,也不會優先考慮你的感受
平面地圖和地球儀的中心定義
別人不是為了滿足你的期待而活的
期待落空的時候,失望,屈辱,憤慨之類的想法
積極參與到共同體中去
如果認為自己就是世界的中心,就不會主動融入共同體,因為別人都是為我服務的
不是考慮這個人會給我什麼,而是思考我能給這個人甚麼
參與和融入
歸屬感不是天生就有的東西,要付出才能找到自己的位置
傾聽更大共同體的聲音
你和領導者都是平等的“人”
如果被提出不合理要求,就可以正面拒絕
如果這種關係因為反對就能崩塌,一開始就沒必要締結
活在害怕關係破裂的恐懼中,是為他人而活的一種生活方式
沒必要執著於眼前的小共同體
不表揚,不批評
對所有人都建立起「雖不同但平等」的橫向關係
想要被表揚,表示你活在縱向關係裡
表揚
有能力者對無能力者所做的評價
俯視般的語感
上下級關係和縱向關係
目的在於“操縱對方”,既沒有感謝也沒有尊敬。
橫向關係,人人平等
讚美或批評他人只有「用糖還是用鞭子」的差別,
陽明先生之“人皆聖賢、萬物一體”
想去干涉別人的課題,也是一種縱向關係
人們希望透過干涉行為把對方導向自己希望的方向
需要做一些不是乾涉的「援助」。
“可以把馬帶到水邊,但不能強迫其喝水”
直面課題的是其本人,下定決心的也是其本人。
人會因為被表揚而形成「自己沒能力」的信念
表揚是「有能力的人對沒能力的人所作的評價」
想得到讚美而感到喜悅,就等於承認自己沒能力
以獲得讚美為目的,就是選擇迎合他人價值觀的生活方式。
平等關係之上的鼓勵
用」謝謝「來表達自己真實的喜悅
不評價他人,真誠的感謝、尊敬
對共同體有用的時候 才能感受到自己的價值
只要存在,就有價值
從一次元」行為標準「看待他人
」存在標準「上去接納
必須有人先開始
即使對方不合作,但跟你也沒有關係
無論在哪裡,都有平等關係
橫向關係和縱向關係是生活方式的問題
生活方式只能選擇一種
對父母、上司、後輩是縱向,對朋友也會是縱向
A比我強,B不如我
要聽A的意見,不聽B的意見
不是說像朋友一樣對待每個人,是意識上平等
」存在標準「上去接納
即使對方不合作,但跟你也沒有關係
第五夜 認真的人生“活在當下”
過多的自我意識,反而會束縛自己
不敢發言,不敢提問
對本真的自己沒有信心,避免在人際關係中展露本真的自己
自己一個人的時候就放的開
不是肯定自我,而是接納自我
接納自己,沒有人十全十美
重要的不是被給了什麼,而是如何利用
不用積極的肯定自己,而是學會接納
分清能夠改變的,和無法改變的
接受不能改變的事物,接受只有60分的自己
拿出勇氣,去改變可以改變的
信賴和信用的區別
信用:銀行貸款有附加條件
無條件的信賴
信賴的反面是懷疑,只要用懷疑的眼光去看,所有事情都會成為證據
再者,背不背叛是別人的課題
你只需要付出自己的信任
不是對所有人信賴,只有對你想搞好人機關係的人
一味擔心背叛,就會只專注於因此受到的傷痛
如果不敢去信賴別人,最後與任何人都建立不了深厚的關係
把所有人當朋友,選擇信任,而不是懷疑,
遭到背叛,悲傷的時候儘管悲傷,不要害怕和逃避痛苦和悲傷,
克服對背叛的恐懼感
克服背叛的恐懼,就要自我接納
看清自己能做到的(信任),自己做不到的(期待)
遭到背叛時,儘管悲傷嗎,但是不要因為想逃避痛苦,而不敢行動
工作的本質是對他人的貢獻
不是捨棄自我為他人效勞,是為了體會到我的價值,採取的一種手段
感覺到自己對共同體有用的時候,才能感受到自己的價值
進而獲得自己的存在價值
不是他人為我做了什麼,而是我能為他人做什麼
要做到視他人為夥伴,需要自我接納和信賴他人
人生和諧
總使用大家、總是、一切之類的詞
假如有10個人,勢必會有1個人你討厭他,他討厭你,有2個人跟你成為好朋友,剩下7個人甚麼也不是
猶太教教義
口吃
只關注那個採取嘲笑態度的人
大家都嘲笑我
無法做到自我接納,他者信賴,他者貢獻
工作狂
借工作為由逃避其他責任
家事、交友、興趣等
不敢正視人生課題
只能靠行為標準來認同自己的價值
行為標準
存在標準
人人都能獲得幸福,但不是每個人都幸福
人最大的不幸就是不喜歡自己
幸福就是貢獻感
我對於共同體有益,我對於他人有用
貢獻有沒有起作用,是對方的課題
認可欲求是獲得貢獻感的常用手段
透過認可欲求獲得的貢獻感沒有自由
一旦想被別人認可,就會活在別人的期望裡
幸福的前提是自由
孩子的問題行為
引起他人關注,脫離普通,成為特別的存在
廉價的優越性追求
不想努力
甘於平凡的勇氣
接納自己,普通不等於無能
不用特意炫耀自己的優越性
人生是一連串的剎那
人生不是一條線,是點的連續
活在此時此刻,而不是一直在路上
重要的是此時此刻
過去無法改變,也看不到未來,認真的好此時此刻
人生是剎那的連續,不存在過去與未來
關注剎那
一直想著“我想...等時機到了就去做”
拖延人生的生活方式
把現在一直當作準備階段
認真過好此時此刻,不要把人生弄的太深刻
認真但不深刻
認真過好了此時此刻,每個剎那都是完整的、幸福的人生
舞動人生
潛在性的人生
有起點和終點
現實性的人生
當下做了即完成
人生的意義,由自己決定
選擇自由
不用和他人競爭,過好每個剎那
不怕被討厭,不為他人而活
他者貢獻
接納自己,信任他人
都是我的夥伴
在所屬共同體中找到自己的位置
歸屬感
必須與人開始,不合作也與你無關
如果我改變,世界就會改變
都是我的夥伴